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谢冬兴 《科技信息》2009,(18):223-224,22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比赛统计、对比实验等方法,对高校乒乓球队男子双打应用多球训练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合理科学地运用多球训练。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队员的技战术水平;同时,对加强队员的专项身体素质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尹金萍  阿桂婷 《科技信息》2011,(30):292-292
羽毛球一直是中国的强势项目,但是作为其中之一的男双却始终没有在奥运会上有金牌的突破,而其他的强国也在积极的研究我们的技战术,水平也在逐步的提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对国外优秀男双选手和中国优秀选手在技战术运用情况上进行对比并找出我国男双的不足,发现对手的习惯球路,做好应对对手的准备,给今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有效的建议,使我国的男双这一单项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双打主要讲究的是配合。就是整合优化选手各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有效互补和有效的优化搭配,它的主要构成因素是:技术与战术的组合,策略与判断的沟通,主角与配角合作。技术特点主要包括主动性与快速的发球、接发球、网前截击等。心理和神经方面主要体现果敢而心细、快速而稳定、思维敏捷与思路活跃等重要特征。从技术特点、战术搭配、人员配合三个角度对我国顶尖男子双打技战术进行探头。  相似文献   
4.
伦敦奥运会已经落下了帷幕,中国羽毛球勇夺五金,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在北京奥运会失利的阴影下,蔡赟傅海峰的男子双打金牌则显示出了相当重的分量。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中的羽毛球男子双打决赛进行了研究,对比赛选手的技战术以及组合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为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羽毛球不同技术类型男子双打运动员进行配对组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马林/陈玘的男双训练、比赛提供定量数据,以进行针对性训练。在继承乒乓球科研三段法的基础上,结合乒乓球项目特点,建立双打技战术模型,将马林/陈玘对波尔/许斯的两场重要国际比赛,分为8个发接球轮次,运用Simi Scout技战术视频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希望能对乒乓球双打技战术科研工作提示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研究2011年开展的六项国际羽毛球赛事,对中国男双与世界优秀男双选手在比赛中的前三拍技战术应用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中国优秀羽毛球男子与世界优秀男双双打发球、接发球及第三拍技战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羽毛球男子双打发球方通过第3拍争取主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世界羽毛球大赛男双数据统计分析,发球方第3拍接不同区域来的接发球,其效果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有指向地发球,有准备地打好第3拍,是发球方争取主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软式网球双打运动员参加的23场国际比赛进行分析,旨在探寻我国软式网球双打比赛的技战术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结论:正手截击、反手截击、正手击球、正手高压既是男子软式网球双打运动员的主要运用技术,也是主要得分技术,除正手高压技术外,它们还是主要失分技术;其余技术的运用率及得分率较低。在战术方面,双上网战术是最常用的战术,正手截击、反手截击和正手高压是双上网战术中的主要运用技术,其中,正手截击是最为核心的得分技术,正手高压技术的稳定性最好。因此,在狠抓正手截击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抓好截击与高压技术之间的衔接。为了提升我国软网的国际竞争力,只有加强主要技战术的主导地位,并且提高一般技战术的训练质量,才能避免出现短板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对运动员的击球技术和各回合的拍数情况进行了研究,试图分析当今世界优秀男子双打选手的发球落地区变化情况、各回合的拍数情况、各击球技术的使用率以及接发球效果与处理第三拍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世界男子双打选手的发球以1区为主,其次是4区。男子双打比赛中,决出胜负拍数段落最多的是前6拍,其次是7-12拍段落。拍数段落基本处于偏态分布。男双选手的接发球效果以主动的情形为主。当接发球主动时,第三拍的效果以一般居多,其次是被动;当接发球被动时,第三拍的效果则以主动为多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