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27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种画廓”是古代小说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画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巨变,人们的爱情观念也在发生着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进步的变化。《西厢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连成》,作为古代描写爱情的学伤口链条中间的三个小小的环节,或多或少地体现着中国封建社会爱情观念,道德发展的轨迹,织成一道“情种”未必都懂情的“情种画廓”。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分析东西文化的异质性入手,对《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孔雀东南飞》的爱情观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最受欢迎的小说。她以一种温和、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在她的眼中经济状况、学识和得体的举止也是决定人们婚姻状况的重要因素。整部书充满了作者的智慧。她的风格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文学思想潮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由《倾城之恋》看张爱玲小说中的爱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张爱玲婚姻家庭题材的小说中,写尽了爱情的辛酸、无望与苍凉.<倾城之恋>集中代表了张爱玲的爱情观旧式不幸爱情的实质就是女性对男性的经济依附关系,女性经济的不自立、生存境遇的困窘,只能使爱情丧失、失败或死亡.  相似文献   
5.
美国自立国以来,在对外交往活动中就明显地体现出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两种不同的发展倾向。但是两者都是围绕着美国发展的主线"天命观"与扩张意识而展开的,都是以美国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和最终落脚点,只是在特定时段或某个具体历史事件的处理上比较偏重于一种倾向,另一种倾向则处于隐性或辅助地位。现实主义使得美国在维护和扩张国家利益的实践中走得稳、行得快,偏向于能够切实获取物质性的利益和好处,而理想主义能使美国站得高、看得远,偏向于注重使其不迷失自我,突显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两种外交传统如同是两条腿走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6.
张莉 《科技信息》2009,(12):110-110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与黑》被西方研究者认为是西方的“红学”,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小说主人公于连生活背景﹑爱情观以及他在入狱前后的心理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拥有两千多年"诗"的传统的中国无疑是一个诗化的国度,当历史来到公元十世纪,中国进入了"理学"的时代.在庄子逍遥一梦的飘思和禅宗"雁过深潭、影沉寒水"的化境之后又迎来了陆王的性灵发露、良知显现、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的天人合一之境.即使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主义豪言壮语下面也深深隐藏着一个更为根本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柳晓江 《南昌高专学报》2010,25(2):26-27,29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作者爱情观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是以金钱。《傲慢与偏见》语言描写诙谐风趣,使得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9.
张佳玮 《世界博览》2013,(10):84-84
并非只有中国人喜欢去富人家吃拿卡要,世界人民都"打秋风",只是没这词而已。中国人,什么字都往雅了谈。比如上门吃拿卡要,叫做"打秋风"。米芾札里有词,日"打秋丰",想来意思很顺:人家秋天丰收啦,你上门去打两把,和"打土豪"差不多。但"打秋风"听来就风雅了。《儒林外史》里,张静斋拉着刚中举的范进去县令处打秋风;《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实质也是打秋风。  相似文献   
10.
张凤丽 《科技信息》2012,(19):176+171-176,171
简·爱,夏洛特·勃朗特《简·爱》里的女主人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一直秉承着独立和平等两大原则,她的这种爱情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她早期的童年生活。本文将着重从简·爱童年时期的遭遇分析简·爱对爱、独立和平等的渴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