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9篇
系统科学   109篇
丛书文集   79篇
教育与普及   3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8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14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43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手机短信修辞文本独特的建构方式主要表现为跳跃式和分行式两类。使用这种文本建构方式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现代化的手机短信服务功能的完善性为他们提供了使用的可能性;二是年轻人为了满足个人的标新立异心理;三是为了省时省力。新颖的建构文本方式的使用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享受,但同时也存在不完善之处,有待继续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2.
皮亚杰结构——建构理论对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学习过程和研究过程密不可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注意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人格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3.
学习模式与教育方式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工具性教育导致了一味灌输的接受认同式学习模式,它不能适应新世纪人类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改变以往单纯的化占有式思维,形成一种以化批判与生成为机制的建构性学习模式,这才是当代学习理论探究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音乐欣赏的本体性质是音乐美学领域中重要很难回答的问题。音乐欣赏通过听觉来审美,在创造过程中,完成感性与理性的相互结合与统一。从音乐材料,结构环节和功能作用三方面断定,材料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性,结合是约定的感性材料与理性材料的结合、音乐欣赏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广泛的联系,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大文学的背景下审视中国新诗的构建与发展,它在主动接受世界文学现代性的同时,不断融入传统文化精神,呈现出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独特风格。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现代性建构最初时的突破与传承,还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诗现代性重建过程中的回归与寻根意识,中国新诗在努力寻找个性的自我和未来,构筑诗歌的心灵之城,形成20世纪中国新诗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6.
开展经济学研究,既要重视实证研究,也绝不能忽视甚至歧视、压制规范研究,只要能达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有无完美的研究体系并不重要;经济学研究中,经验性的方法论和唯理性的方法论都有用且有效,并无优劣之分,应允许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研究习惯和特长选择使用;经济学研究中,定性研究不仅需要而且应作为首选的研究方法,应在定性研究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7.
人类进入消费社会以后,奢侈和浪费成为其显著特征之一,追求奢侈和浪费造成了人的自我异化和生态危机。反思现代社会人性的迷失,建构一种新型的节约型社会,既是人类在新的生存境域中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逻辑,同时也是人类政治伦理价值的理想诉求。对现代性社会制度的批判,建构一种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社会制度,是最终实现人和自然的解放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8.
生活世界理论在哈贝马斯社会批判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但他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并不是前后一致的。他早期基本上是在综合胡塞尔和许茨生活世界理论基础上而形成自己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解,而他后期的社会批判理论则奠基在语言学转向后的生活世界理论基础之上。由于这一语言学转向,与其早期社会批判理论相比,他后期的社会批判理论在形式上更趋合理,在内容上更深刻,在批判的同时还形成了自己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建构理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以降,自从教育制度西化之后,在开启科学思维理性之窗时,却关闭了自己“象思维”的悟性之窗,致使中国学人陷入失去主体话语境地。后来几代学人,由于只有单一科学思维理性,以至于不能真正进入和领会中国传统经典。中西思维方式不同,源于语言不同。“象思维”作为前语言前逻辑的思维,是最具本原性和原刨性的思维。在“轴心时期”,西方在“象思维”基础上产生出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并逐渐构成西方文化主流的思维方式。而中国的“象思维”则经过儒、道、佛三家而推向高级形态,构成中国文化主流的思维方式。崇尚不同最高思想观念(非实体与实体)的中西思维方式,各有不同的功能和价值,但都非万能。两种思维方式相互不能取代,而只有经过会通,才能推进各自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语言本质及其实现形式的不同看法构成了当今语言学界的焦点话题之一。主流话语和批评话语在对语言的态度上形成了复杂的关系,澄清其视角之不同是对语言深刻认识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