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王昭君、杨玉环及其关联的人和事,是古代文人经常选用的题材和载体,尤其是在国势相对衰微、女性观念尤重"妇德"及文学"尚古"之风盛行的宋代。文章即从解读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陆游及杜甫、李商隐、罗隐等相关诗作入手,辨析宋人有别于唐人的立场和态度及产生的原因,从而证明昭君、玉环在宋代虽际遇不同,但在文学功用上却异中有同、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2.
作为历史人物的王昭君,她的形象不断出现在剧作家笔下,但她的文学形象,在不同作家如古代戏剧家和20世纪的郭沫若、曹禺的笔下,却是不尽相同的,而且还经历了一个明晰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投射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现实社会秩序中的地位和精神构成的变化,透露着创作主体个人及其所代表的群体对现实和未来的诉求与想象。  相似文献   
3.
就涉及历史人物王昭君的咏史诗所持的主要观点作些粗浅的梳理、分析.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的评价由于诗人们所处的时代、处境、环境甚至心境不同,导致角度不同,立意高低不同,但无论如何都不影响其作为一个伟大历史人物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4.
昭君出塞历来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历来均是以表现怨情为主,但是宋代的一些昭君诗却表现出了全新的气象,不再以怨为主,而表现出了心忧天下,志在为国为民的崇高思想,从而完成了从怨女到义女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宋代文化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折射出了宋诗在内在精神上对崇高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王昭君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传颂,曾以各种方式登上舞台。随着社会进步、科学发展,近年来有一些关于昭君题材的电影上映。昭君生活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汉代,记载其故事的信史较少。她的故事已不能完全被考证,但在众多被塑造的昭君形象中,历史剧《王昭君》里的昭君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而这一形象之所以被我们接受,与她身上体现出的个性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
陈晓燕 《科技信息》2013,(1):203-203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举足轻重的具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人和剧作家。而他大部分的作品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女性。可以说《王昭君》就是借历史题材写"女性觉醒"问题的。本文即是着眼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郭沫若先生的《王昭君》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从而进一步探究其背后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汉宫秋》中所塑造的王昭君既不同于历代文学伤口中中含悲抱怨的昭君, 又有别于我国早期古典悲剧中薄命红颜的女性形象,而是一个刚柔相济、深明大义、包含着民族感情和爱国精神的具有悲剧审美价值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8.
王昭君是汉民族著名的和亲使者,她同匈奴两代单于和睦相亲,平息了汉与匈奴两个朝廷多年的战争,保证了边境人民的安居乐业,促进了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因此,自元以后,“立功的昭君”这一文化形象逐渐为中华民族所接受。  相似文献   
9.
曹禺《王昭君》问世后,曾经引起强烈的反响,继而又陷入沉寂。作为昭君戏系列中的一部作品,对它的种种论著给我们提供了多样思路,对该剧研究成果做一个综述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上王昭君自荐远嫁匈奴,进一步缓和汉匈双方的对峙。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居、经济发展,社会处于一片大好的形势。本文着重从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对后世子孙及对丰富我国文艺事业等所产生的影响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