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突风一直以来都是危及飞行安全的重要气象要素之一,造成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利用常规观测资料、ADWR-X多普勒气象雷达资料和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西部一次爆发性大风过程中风场的精细化特征、成因及对飞行的影响进行诊断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大风过程风速增长快,爆发性强。地面风速自午后开始出现4次波动,且每一次波动期间风速峰值呈增加趋势,时间呈缩短趋势。由于第4次波动风速呈爆发性增加,最大瞬时风达到了16.1 m/s,地面风速脉动值超过5 m/s,致使跑道区域内流场的不稳定性增加,起降跑道侧风值超过了中小型飞行器的起降标准。高空动量下传对本次大风过程中风速的爆发性增加起主导作用。中层强偏南气流与低层偏北急流配和,中层辐合以及低层辐散下沉的垂直结构使得低层下沉气流异常强劲,将900~850 hPa的大风核快速向地面传导。通过天气研究与预报(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模式四重嵌套对本次过程进行模拟,表明WRF对盆地西部冷空气补充南下引起的在风速演变趋势、风速最大值和大风影响时段的风向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对飞行起飞和着陆有一...  相似文献   
2.
针对2012年4月2-3日一次混合性大风过程,采用NEC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由黄海低压和冷空气共同影响的结果,大风前期是一次急行冷锋过程,锋线附近发生了强对流天气,强对流的辐散气流加大了风速;而黄海气旋的爆发性发展和冷空气相结合是大风后期维持的主要原因,其中,低层强斜压性和高空暖平流有利于低压的发展,而高空正涡度平流和气旋移动到高空急流出口区的左侧促成了低压的爆发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华东科技》2013,(9):6-6
MOOC(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着实让教育成为创业搜索热门词;12,仅次于微信,投资人和媒体对于在线教育的关注度持续攀升。有数据统计,我国网络教育市场近年呈爆发性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4.
视野     
《大自然探索》2011,(10):4-9
下面这张星团NGC1929的特写照片上,显示出了被天文学家称为、“超级泡泡”的一个大洞,这个面积为325光年×250光年的巨洞正在一个形成恒星的星云中被炸开。这张照片由欧洲南方天文台新近发布,照片上的泡泡位于和我们的银河系相伴的一个小星系——大麦哲伦云。随着来自大质量年轻恒星的辐射和来自它们的爆发性死亡的的震波推压这个...  相似文献   
5.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1950~2003年逐日平均NCEP资料,对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北半球SSW具有多发性,在这53年里共发现了69次增温事件,平均每年一次以上,有些年份甚至出现2~3次;SSW中心位置随高度变化,在较低层(16 km附近)中心位置大部分偏于西半球的北美北部到北极地区,高层(30 km附近)附近其中心多偏于东半球欧亚大陆的北边到北极地区;北半球SSW最先发生在30 km附近的欧亚大陆以北地区,然后由上向下延伸和传递,同时中心位置也逐渐转到西半球的北美大陆北端;在北半球发生SSW期间,平流层温度场和环流场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对流层,引起对流层温度场和环流场的变化.对2002年9月发生在南半球平流层的一次强爆发性增温进行分析表明,南半球的这次SSW发生时表现出的特征与北半球稍有不同,在较低层(16 km附近)SSW中心出现在东半球的南端,在较高层(25~30 km)SSW中心位于西半球的南端.  相似文献   
6.
利用欧洲空间局(ESA)提供的ENVISAT/MIPAS(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for PassiveAtmospheric Sounding)卫星观测数据以及ECMWF业务分析场,综合分析了2003-2004年冬季北半球爆发性增温(SSW)事件中极地平流层大气甲烷和水汽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增温出现时,平流层高、中层极涡先后发生分裂,对应的甲烷、水汽极值中心也同时发生分裂;(2)增温下传过程中,平流层中上层甲烷、水汽同时具有"向上输送"的特征,这主要是由极地平流层的上升运动造成;增温过程中行星波活动引起的向极输送造成这种"向上输送"特征在高层具有一定的超前性;(3)增温后期,高层极涡迅速恢复,极涡内的下沉运动将中间层低层的空气(甲烷、水汽浓度极低)输送进入平流层,造成平流层高层极涡(52 km附近)内出现甲烷、水汽浓度的异常低值.  相似文献   
7.
对2004~2006年期间每年的6~11月(2006年截止到10月), 共17个月的TC-1卫星上4 s精度的FGM和HIA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 在区域(-14 RE < X <-9 RE, |Y |< 10 RE, |Z| < 5 RE)内, TC-1卫星共观测到的高速流事件共465起, 其中对流型高速流94起, 场向流型事件371起. 对流型高速流和场向高速流有明显不同, 主要表现在: 对流型高速流流场和磁场夹角超过45°, Bx磁场强度小于15 nT较弱, β 的最可几值为0.4; 场向高速流流场和磁场夹角的最可几值为20°, Bx磁场强度的最可几值约为30 nT, b 的最可几值0.1. 对流型高速流主要发生在等离子体片内; 场向高速流主要分布在等离子体片边界层附近. TC-1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 近地对流型高速流与爆发性整体高速流(bursty bulk flows, BBFs)的特性一致, 说明有相当数量的BBFs是可以进入近地13 RE以内的. 由于对流型高速流能够更有效的向近地磁尾输运能量, 有可能会对亚暴触发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卫星云图资料,结合东海入海爆发性气旋的生成和发展先兆,对东海入海爆发性气旋的发生、发展和移动路径等要素的预报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报系统。实际资料效果检验表明:该方法对东海入海爆发性气旋要素预报的准确度较高,所建系统使用方便、灵活,为东海入海爆发性气旋的预报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2004~2006年期间每年的6~11月(2006年截止到10月),共17个月的TC-1卫星上4s精度的FGM和HIA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在区域(-14RE爆发性整体高速流(bursty bulk flows,BBFs)的特性一致,说明有相当数量的BBFs是可以进入近地13RE以内的.由于对流型高速流能够更有效的向近地磁尾输运能量,有可能会对亚暴触发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讨论神经系统识别爆发型锋电位序列信息的机制,认为序列的信息存储在爆发锋电位组内间隔和组间间隔2个时间变量中,建立了一个神经回路,通过突触传递过程中的易化、反馈调节机制以及时间依赖的学习机制等突触可塑性机制,给出了神经系统识别爆发性锋电位序列信息的一种可能机制,其中包括分解机制和整合机制两部分.首先通过神经元选择性响应的动力学性质,将锋电位序列的信息分解,并将每组锋电位内部间隔的信息通过不同神经元学习存储.通过突触延迟时间的动力学调整,将2组锋电位之间的时间间隔学习、存储在回路中.经过多次学习训练,神经回路对输入信号形成特定的突触连接结构以及时空响应输出模式,实现对爆发性锋电位序列信息的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