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系统科学   1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49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点接触弹流润滑进行了计算分析,分析中,组合变量Φ用于松弛求解法。  相似文献   
2.
柳赫 《世界博览》2014,(14):42-43
正准备去法国深造的学生们应该早点接触一些法国文化,了解法国除了香水、红酒,还有遗传学、数学、基因研究等等,赴法留学不应该是为浪漫而去。法国教育部和外交部很倾向那些留学时间相对短期、已有本科学位的好学生。那怎样才算是法国大学期待的"好学生"呢?那些参加过高考并因成绩不理想而申请留学法国的学生,显然不  相似文献   
3.
对锥面包络圆柱蜗杆传动(ZK蜗杆传动)进行了可控修形,分析了修形传动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通过改变蜗杆齿面接触的位置及曲率修正量来改变传动的齿面接触状态的方法,修形加工可通过改变砂轮的几何尺寸及安装参数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锥面包络环面蜗杆与直廓环面蜗轮失配啮合传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用锥面和直线分别展成蜗杆和蜗轮滚,获得失配点啮合环面蜗杆传动的方法。分析了该失配合传动的基本原理。求解了蜗轮融的齿面接触状态和加工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失配啮合传动呆实现良好的点接触。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了两个电极均为钇钡铜氧化物超导体制成的点接触结和桥结,首次在液氮中观察到约瑟夫逊效应。得到了如下结果: 1)结的直流Ⅳ特性上呈现陡直的零电压超流台阶; 2)当结区加上磁场时,临界电流发生明显变化; 3)用八毫米波段的微波辐照结时,Ⅳ曲线中零电压电流显著减小,且显示出微波感应台阶。文中给出了上述结果的照片和纪录仪纪录的dI/dV~V曲线  相似文献   
6.
四点接触球轴承的接触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基于有限元方法,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球轴承的非线性接触模型,求解了四点接触球轴承的受力和变形情况.计算结果表明:用ANSYS Workbench计算分析轴承接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较符合轴承受力后变形的实际情况.求解得到的球轴承滚珠等效应力分布和最大接触压力分布为轴承设计和轴承失效形式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旋量的机器人双轴孔装配接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旋量法对机器人装配过程的点接触、面接触的力约束进行理论分析,以双轴孔装配为例,分析了接触状态,计算了接触力,从而确定装配策略、旋量法比常规的几何方法简洁,该方法为今后研究复杂件的自动装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非牛顿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弹流润滑)点接触问题的数值求解方法,对深沟球轴承滚动体与滚道椭圆接触的稳态与瞬态润滑问题进行了分析.依据油膜压力与油膜厚度的数值计算结果,讨论了接触表面粗糙度、表面几何形态(粗糙表面峰谷高度)、滑滚比、接触力以及滚动速度等参数的改变对润滑深沟球轴承摩擦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粗糙度的改变对摩擦系数的影响较小;粗糙度一定时,表面几何形态的差别对摩擦系数影响较小;摩擦系数随着滑滚比的提高而增大;接触力与滚动速度的提高导致摩擦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9.
美国布法罗州立大学的流行病学家和地理学家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对于终生不抽烟的妇女,其在生命的特定时点接触机动车尾气排放中的致癌物质,可能增加罹患乳腺癌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基于点接触弹流润滑理论,建立角接触陶瓷球轴承弹流润滑的数学模型,采用多重网格法分析油气润滑条件下内部接触区的润滑状态,得到角接触陶瓷球轴承的点接触弹流润滑完全数值解.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颈缩的存在,在相应的位置上将出现二次压力峰;在二次压力峰处,油膜开始收缩,形成出口区的颈缩现象;随着转速的增大,外圈油膜最大压力连续增大,内圈油膜最大压力变化不明显,内、外圈最小油膜厚度随转速增大而增大;轴承载荷影响主要表现在压力分布上,随着载荷逐渐增大,内圈接触区油膜最大压力变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