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44篇
教育与普及   12篇
理论与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7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2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的德政观可以用"仁礼同构"来概括,孔子努力身体力行并且也是这样要求他的学生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德行派弟子如颜渊看到了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在历史上产生了较重要的影响。了解这一差异有助于我们把握儒学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2.
论联省自治的原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联省自治的产生是资产阶级联省自治派和地方军阀产生合力的结果。但是,联省自治思潮与运动一开始就将斗争锋芒直指北洋军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地方军阀的地方割据。资产阶级联省自治派是联省自治思潮的鼓吹者、联省自治团体的组织者、联省自治运动的直接发动者,因而是运动的原动力,地方军阀则是附合者,而且是别有用心的。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大文学的背景下审视中国新诗的构建与发展,它在主动接受世界文学现代性的同时,不断融入传统文化精神,呈现出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独特风格。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现代性建构最初时的突破与传承,还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诗现代性重建过程中的回归与寻根意识,中国新诗在努力寻找个性的自我和未来,构筑诗歌的心灵之城,形成20世纪中国新诗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4.
《河南科技》2007,(18):15
我国的古钱币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纷繁,从商代的贝币,战国的刀币、布币,秦代的方孔圆钱,到清末的机制币,数以万种千姿百态的钱币构成了当今收藏领域中最为庞大的收藏门类.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受到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与政治瓜分,主权逐步沦丧,除了归结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闭关锁国的政策、封建落后生产力几方面外,其背后尚有特定的国情因素。本文试从两个方面对中国近代受侵略的背景进行分析,从更多的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从而更客观地评价历史、汲取教训。  相似文献   
6.
现代派文学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然而它的出现不是突如其来的。从现代文学派的美丑观念、英雄观念和战争观念看,现代派文学有时代发展的足迹,它是从文学史上审美观念继承、发展、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7.
在新与旧、西化与国粹两军对垒、剑拔驽张的激烈氛围中,在非此即彼、非敌即友的二极对立思维模式中,人们长期对学衡派作了严重误读,学衡派的实质是一种来自西方白壁德新人文主义的眼光,在西方眼光与学术上与新文化运动主流并无二致,构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支流;但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主流有着歧异与不同:在引入西方文化上,反对失于一偏。在对街中国固有文化上,反对对传统一概涤荡的激进言语。他们在主观上试图超越两极对立的思想来探索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的出处。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其实质仍是一种西方眼光。  相似文献   
8.
对闽西籍南社诗人丘复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作了全面系统的评述。丘复又是民国前后闽粤两省知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著作等身,亦略作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9.
陈书是同光体闽派的重要诗人,是闽派中最早倡导写“同光体”的诗人,作为“同光体”闽派诗歌的倡导、实践对同光体闽派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廖静  刘关中 《科技信息》2007,(15):167-167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学习,不到30年就强盛起来,而中国的不断衰落正好的日本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是甲午战争的残败,使国人的目光纷纷投向日本,这使得中国大地出现一场前所末有的留日潮。这股留日潮对中国的近代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