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14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少儿科技》2014,(4):7-7
##正##"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这首竹枝词是清朝学者郭麟写的,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人们在春天放风筝、打秋千的情景。寒食,寒食节,也称冷节、百五节,古代习俗是在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一些地方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古人过寒食节,起初禁烟火、只吃冷食,后来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放风筝、打秋千等风俗。  相似文献   
2.
张濛 《开封大学学报》2013,(2):12-13,28
清明节作为我国一大节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清明节俗传承、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清明节传统习俗,真正了解该传统习俗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弘扬传统文化、保护清明节俗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白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不断向其他民族学习文化,学习技术来改变自身生存环境,适应社会环境的变迁。其中它与汉族的关系最密切,它不但学习它的语言、科技,还借用它的节日,其中春节、鬼节、清明节就是白族最重要的节日。本文主要是探讨在清明节里它特殊的祭祀活动和方式:插柳,通过这些民族特色的习俗来了解白族的相关文化及思想。  相似文献   
4.
在中日两国的节日文化中,祭祖是其中重要的一个传统习惯,她反映了两国人民对祖先和故人的无限追思与崇敬。日本的节日文化如端午节,七夕节等深受古代中国的影响,但却未导入形成于唐代的清明节,而是接受了佛教孟兰盆会的影响,以此来祭奠祖先,缅怀逝者。反之在中国最隆重的祭祖活动英过于流传至今的清明节。对此现象,笔者试图从形成年代,宗教信仰等方面分析其中的原由。  相似文献   
5.
我的家乡是湖北洪湖。清明节前后,螺蛳是家乡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此时的螺蛳,肉质肥嫩,最适合烹制美食,因此民间有“清明螺,赛肥鹅”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唐云江 《科学世界》2006,(4):F0005-F0005
每逢清明节前后,很多人都要去墓地祭拜、扫墓,给亡人送上一束花,表达一种思念。也常能看到有些人烧些纸钱、冥币等,据说是给亡人送些钱财,使亡人在阴间生活得富足一些。之所以选择这个时节,大概是因为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阴间也跟我们阳间一样开始活动了。如今大概不会有多少人相信死后还有灵魂,多数仪式只不过是传统的延续,是一种表达思念的形式罢了,或者说是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7.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的传统节庆习俗与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传统历法中,把正月、二月、三月称为春季,用古代表示排行的"孟"、"仲"、"季",分别叫做"孟春正月"、"仲春二月"和"季春三月"。季春三月转眼就到了,而农历三月左右最重大的一个的传统节日就是"清明"。从春秋时期开始,围绕着"清明"而来的祭祀、踏青等活动到现在已延续了两千多年。  相似文献   
9.
借用西方文化人类学家的定义来看我们中国的节日文化,春节、清明节这类形态的乡民社会的文化(或称民俗文化)通常被称作是一种文化中的“小传统”,而精英文化则被称作是“大传统”。而在我看来,乡民社会的文化其实并非一个很小的传统,反倒是一个很大的传统,所以我愿意用“滔滔巨流”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和概括它。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10.
2007年清明节前夕,在九江市贺家山陵园的一座墓前,立起了一尊狗的雕像。虽然离清明节还有些时日,但每天都有不少人来到墓前,或献上花篮,或奉上祭品,默默哀悼……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坟墓里安葬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而实际上,这里安葬的是一条义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