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24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39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科技》2018,(12):77-80
本文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对洛阳旅游形象感知进行研究,通过携程、马蜂窝、去哪儿等知名旅游网站获得洛阳旅游的相关游记,利用内容分析法提取出旅游者对洛阳旅游形象感知的高频词汇,从"旅游空间感知形象、旅游景观感知形象、旅游服务与设施感知形象、旅游体验感知形象"4个维度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改善旅游设施、挖掘丝绸之路新形象、推进智慧旅游城市等建议来提升洛阳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2.
朝鲜战争爆发后,洛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洛阳抗美援朝分会,开展时事宣传教育活动,聆听志愿军归国代表报告,掀起参军参战、拥军优属热潮,踊跃捐献飞机大炮,订立爱国公约、增产节约,全力以赴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贡献,同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及其他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3.
晓舟 《科技潮》2004,(5):48-48
眼下,阳光明媚,桃红柳绿,春意正浓,夏季临近,正是出外赏花踏青的好时候。陶醉于香气宜人的花海之中的动人情景,令人心驰神往。  相似文献   
4.
牡丹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一种花卉,为历代人们所喜爱。在唐来时期,更成为一种共同的民族审美风尚。诗人为此也写下了数量众多的牡丹诗。这些诗或直接咏叹牡丹的形貌之美,或借花抒怀,托物寓意。借咏牡丹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反映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与其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一种极富时代和民族特色的牡丹文化。  相似文献   
5.
2003年洛阳江流域面源污染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生活污染物贡献最大的,其次是农田径流污染物,它们的COD、氨氮排放量约占整个流域的89%.  相似文献   
6.
7.
屈红涛 《科技信息》2008,(16):165-165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式很多,但具体到个体工程要因地制宜,以下为某矿井单身宿舍楼地基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金泰兰园     
《中国西部科技》2006,(21):98-98
主要铭品: 春剑/桃园三结义、玉海棠、五彩麒麟、西蜀道光、春剑多瓣奇花、蝶花、隆昌素、缟艺、黄袍 春兰/天彭牡丹、钟情牡丹、锦绣中华、七彩云南、中华麒麟、乌蒙雄狮、黄花三星蝶、红孩儿、小红梅  相似文献   
9.
牡丹与寒梅:以两种花卉阐释唐宋士人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古代,历来有花卉鸟兽抒情明志的传统。在特定历史时期中,某种自然物象同特定的情感和意义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固的关系,经过社会的认同,物象便转化为人的情感符号而失去了自身客观性质的特征而成为时代的一种标志。牡丹与寒梅就是唐宋两代士人给予充分观照的审美对象,前者艳绚丽、神采外放,代表了唐代建功立业、开张扬厉的时代精神;后者瞿瘦淡雅,外枯中膏,可与宋人淡泊收敛,质朴深微的心态相契合。唐人爱牡丹,宋人重寒梅,从两种花卉的分析中,可对唐宋的时代精神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0.
芳草苑     
《中国西部科技》2006,(21):22-22
主要铭品 春剑/荷盖西蜀、中华红梅、小红梅、西康彩、盘龙梅 春兰/中华巨龙、西部麒麟、馨海牡丹、金凤蝶、蒙山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