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根据野外调查的样地资料,应用方差/均值比率法、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Green指数和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强度等方法,研究了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内的沙米种群的分布格局并分析格局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沙米的分布格局属于聚集分布,但其在不同类型地域的聚集强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裸沙斑块生境岛对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种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裸沙斑块面积的变化对沙米种群结构、土壤水分和紧实度等有明显的影响,裸沙斑面积对种群结构的影响最高,平均关联度为0.79;其中在沙米种群结构的所有指标中,沙米种群大小与裸沙斑面积的变化关联度最高为0.84,种群密度随裸沙斑面积的变化最小,关联度为0.59。  相似文献   
3.
沙米为常见的固沙植物,其营养丰富淀粉含量高,对其淀粉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具有 重要的生态意义。文章借助扫描电镜、小角X射线散射仪、X射线衍射仪等淀粉多尺度结构解析设 备研究沙米淀粉的结构,发现沙米淀粉为典型的A型结晶淀粉,其多尺度结构及糊化性质与玉米 淀粉和马铃薯淀粉均有所不同,为沙米淀粉的工业化应用奠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裸沙生境中沙米异质种群的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米种群的大小、密度和裸沙斑块占有率动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年度间变化中,沙米种群大小的持续性随种群的大小变化而变化,范围在24%~53%之间;种群密度的持续性随密度稠密的变化,在63%~79%之间波动.在季节变化中,沙米种群大小在150~200之间时,持续性最高,为45%;种群密度在20~25之间持续性最高,为79%.同时,不同时间尺度的分析显示,沙米种群密度持续性最高,种群占有裸沙生境的持续性次之,种群大小持续性最低.此外,Mandelbrot的间隙度分析法揭示了沙米种群格局不仅依赖于调查区域的尺度大小,而且还依赖于分析尺度;在大尺度上呈离散分布,在小尺度上趋向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外源激素对沙米种子萌发及胚根伸长生长的影响,以民勤沙区采集沙米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GA3和FL两种外源激素及其混合叠加液对沙米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根生长速度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T6和T2两个处理的发芽率小于CK(对照)外,其他处理均能有效地促进沙米种子的萌发,各处理按发芽率高低排序为T14>T9>T5>T10>T15>T1>T4>T13>T12>T11>T8>T7>T3>CK>T2>T6;FL浓度从0.1 mg?L-1到5mg?L-1之间随着浓度的增加种子发芽率也在增加,浓度为10mg?L-1时种子发芽率低于5 mg?L-1;0.5 mg?L-1浓度的FL溶液浸泡处理沙米种子,浸泡时间从3h到24h,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种子的发芽率在增加,但浸泡3h(T2)破除休眠效果差,种子的发芽率低于对照,浸泡6h以上破除休眠效果明显;GA3+FL的混合叠加液处理沙米种子,破除休眠效果最佳,叠加液处理后24h种子的发芽率均大于50%,最高发芽率达83%,36h发芽率均≥70%,48h发芽率已大于80%,T14处理效果最佳,种子的发芽率达100%,发芽势达100%,发芽指数达30.86;不同处理分别在24h、36h和48h三个时间段种子的发芽率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浓度外源激素破除沙米种子休眠促进发芽的时间不同;不同浓度外源激素处理沙米种子12h后种子胚根均能快速伸长生长,且胚根的长度与萌发时间呈极强线性相关关系(R2>0.8),胚根长 (mm)和生长时间 (12h)可以用线性关系式 表达。通过研究不同外源激素处理对沙米种子萌发及胚根伸长生长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浓度的外源激素处理方法,可为沙米的种苗培育、人工驯化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
Aspergillus usamii B_1-12果胶酶合成降解物阻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sp·usanlii B_1—12果胶酶的合成为多种碳源所阻遏。加大阻遏物浓度,阻遏效应随之增强。在酶大量合成开始以后加入阻遏物,仍能观察到阻遏现象,对果胶酶不同组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多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具有相同的阻遏效果。外源 cAMP 可以消除这种阻遏效应。阻遏动力学分析和利用各种抑制剂所进行的研究表明。阻遏发生在转录水平上。  相似文献   
7.
植物的驯化不仅对世界农业生产具有深远影响,而且显著推进了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的驯化历程逐渐缩短。尤其是近年来,传统的人工选育和近期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结合,使得作物从头驯化变得更加容易。从头驯化,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不仅可以使野生物种快速改良成为可以栽培的作物,还可以有效解决作物驯化过程中由于“搭载效应”造成的有害变异积累等问题。因此,从头驯化成为现代作物驯化的主要途径。然而,从头驯化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在此,以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为例,回顾从头驯化的优势和挑战,结合过去十几年沙米从头驯化的经验和教训,旨在从种群遗传学的角度解释其驯化的策略和进展。首先,通过广泛的群体基因型收集,在较大的有效群体范围内进行同质园实验,最大限度地保留其遗传多样性;其次,通过沙米的表型多样性确定驯化性状;再次,对农艺性状与种源气候因子进行关联分析,选育高品质的驯化品种;最后,通过种群动态模拟,确定沙米大规模种植的适宜地理区域,规范沙米的种植技术,制定适宜的水肥管理条件,并对沙米种质稳定性和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进行评判。这种策略一方面不仅可以大大缩短从头驯化的时间,还可以避免市场对转基因作物的不认可,为野生植物的从头驯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对沙漠药食同源植物的从头驯化和推广,不仅可以促进我国西北荒漠区的生态恢复,还可以带动西北荒漠区的绿色经济发展,实现科技扶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