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5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调渤海水改造北方沙漠与遏制北京沙尘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北京向西,一次分布着七大沙漠,它们是: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漠,库不齐沙漠、乌蓝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空间上它们是呈纬向连续展布的,渤海深深迁入我国北方大陆500多公里,距离北方沙漠极近,本文提出以渤海为改造沙漠的水源;探讨了沙尘暴进入北京的路径与治理对策;论证了东方(渤海)西调路线与大致工程阶段;并对调水线路各段之地理环境特点与施工条件进行了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2.
沙尘暴发生的历史规律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沙尘暴天气无论是从出现频率、范围还是强度上,都呈上升趋势。沙尘暴的发生有其历史规律,它的兴衰既与气候波动有关,更与人类的经济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平衡有关。最大限度地控制住人为破坏,同时针对自然情况采取对策,可控制住沙尘暴的肆虐。  相似文献   
3.
历史时期乌兰布和沙漠环境变迁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应用历史地理学方法,结合现代水文、河流、地貌、沉积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历史时期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环境变迁问题提出以下观点:1)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在先奏为古屠申泽,其湖面远大于西汉至北魏时的屠中泽;2)西汉至北魏时屠中泽向北萎缩,湖面减为原来的44%,西汉所置窳浑,临戎、三封3县即位于河湖之滨的绿洲之上;3)黄河干流中滩~协成段受科里奥利力作用的影响,右岸冲刷较多,是该区黄河多次改道东移的惟一原因.黄河迳流是古屠申泽得以存在的惟一水源,故黄河改道是该湖不断萎缩终于干涸的根本原因;4)屠中泽干涸后湖盆受西北强烈干燥气流及沙漠流沙的侵袭,迅速沙漠化.小片绿洲亦因弃耕、缺乏植物覆盖而沙化、消亡;5)沙漠中湖泊对改善滨湖生态环境的作用显著,但其蒸发渗漏损失水量也十分巨大,对于极为缺水的黄河流域而言,维持湖泊的存在并不一定合算.  相似文献   
4.
晓舟 《科技潮》2003,(6):46-46
所谓沙尘暴,是指由于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的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到来时,尘沙飞扬,能见度极低,风力强劲,常造成人畜伤亡和建筑物毁坏。去年8月14日清晨开始,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等地区发生中等强度的沙尘暴,瞬间风速达每秒14米,能见度在200至300米之间,飞沙走石,形如黄昏。沙尘暴造成的危害还可追溯到1993年5月5日,我国西北4省,曾发生一次特大沙尘暴,死亡85人,失踪31人,直接损失高达5.4亿元。沙尘暴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类不合理垦荒,加重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度。…  相似文献   
5.
2002年北京特大沙尘暴的理化特性及其组分来源分析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2002年3月北京发生了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的沙尘暴, 总颗粒物浓度高达10.9 mg·m-3, 高出国家颗粒物污染标准54倍. 主要地壳源元素Ca, Al, Fe, Mg, Na, Ti等高达平日的30~58倍. 污染元素Zn, Cu, Pb, As, Cd, S比平时高出几倍至近十倍. 其中Pb, As, Cd, S在PM2.5中富集系数分别高达12.7, 29.6, 43.5, 28.4, 这些污染物部分来自于沙尘暴长距离传输过程中矿物气溶胶与沿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气溶胶的混合. 污染物增加的另一原因是沙尘暴入侵气团和北京当地污染气团之间的交汇叠加. 沙尘暴中PM2.5细粒子占TSP的30%左右, 污染物在PM2.5细粒子中的浓度占TSP总浓度的45%~69%. 各种污染物在沙尘暴过后普遍增加, 证明了沙尘暴带来的大量矿物气溶胶尤其是其中的细粒子有利于污染物的转化和积聚. 在此次特大沙尘暴中再次检测出高浓度Fe(Ⅱ), 为大气和海洋体系中的铁硫耦合反馈机制提供了新证据. 污染物组分的成倍增加和Fe(Ⅱ)的增加, 都说明了沙尘暴是影响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沙尘暴的危害成因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西北、华北的沙尘暴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持续时间越来越长,且沙尘暴出现得越来越早,越来越猛烈,严重地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沙尘暴已成为最具危害的自然灾害之一。据资料统计,沙尘暴有不断扩大和蔓延的趋势,最明显的影响是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土地沙漠化不断加重、扩大,生态环境恶化。因此,防治沙漠化,减少沙尘暴,则成为这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中亚的温带沙漠气候区周围、北美加利福尼亚热带沙漠气候区、非洲撒哈拉热带沙漠气候区和澳大利亚中西部的热带沙漠气候区。这些沙漠地区不仅影响其周围地区,而且沙尘也被行星风系带到很远的地方,如撒哈拉沙漠的沙尘被西南风带到瑞士形成泥雨,中亚的沙尘被西风带到我国等。  相似文献   
8.
构建一个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统计模型,利用CMIP5模式中历史情景和未来情景的预估数据,重建1860—2100年内蒙古地区春季沙尘暴频次(分辨率达到日尺度)序列.在此基础上,研究内蒙古地区沙尘暴未来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未来情景RCP2.6和RCP8.5中,与历史时期(1860—2005年)相比,内蒙古地区沙尘暴频次...  相似文献   
9.
沙尘暴期间总颗粒物高达约6000mg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北地区一次特大沙尘暴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天气图、气象要素探讨了1993年5月5日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特大沙尘暴过程的天气形势、气候背景。对其发展加强的动力、热力学机制及人为因素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