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它基本上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内容———儒释道在思想上初步融合的过程。江淹的作品正体现了儒释道三者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具有比较自觉的意识。纵观江淹现存的作品,其中的儒家倾向非常明显。如忽略此点,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江淹作品的创作思维和艺术成就。我们从确凿的史料出发,论述江淹作品儒家倾向形成的原因及其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及其序为切入点,分别从创作时间、创作动机、对象选择、五言诗诸问题及从文体论到作家论的转变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江淹对钟嵘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并简要指出这种分析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淹的文学创作深受《楚辞》的影响,其诗、赋大量袭用《楚辞》的语言;并继承了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充分展现了他遭受贬谪时的心路历程;他还大量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强调文学的讽谏意义。江淹自觉的学习《楚辞》和他崇尚复古的创作主张一致,这也正是他在骈体盛行,追求文学的娱乐价值的时代,表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古妇女在家庭中的生存状况及其生活风度也有某种自信与潇洒,其恋爱婚姻生活是情深且又通脱;南朝文学理论的热点问题是对“情文”关系的讨论。上述二者构成中古“悼亡”诗的背景。潘岳“悼亡”强调妻子亡去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江淹“悼亡”组诗有着各种角度的叙写与抒情;中古还有为他人而作的“悼亡”诗。中古“悼亡”诗的写作模式有三:诗作的哀痛之情在沉浸铺陈与抑制劝慰之间展开,与自然界的事物循环往复相比人生只有一次,诗人自我的孤独与悲伤。中古“悼亡”赋、文有叙事意味,夫妇双方都写到。思念诗作的叙写则从对方着笔。  相似文献   
5.
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评价南朝诗人江淹"诗骚之意居多"壮盛于齐"。"诗骚之意居多"是因为其诗歌常常抒发悲郁侘傺之情,"壮盛于齐"乃指其卓出群伦的壮健诗风。关于江淹如何营造壮健的诗风,笔者总结了五点规律。  相似文献   
6.
江淹拟古诗"总杂"中体现了多元、兼容的审美追求;"肖吻"中熔铸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其"凄凉感伤"、"平和澹然"以及"苍壮悲凉"的情感色彩和风格特征,既是作者多元、兼容的审美追求的实践成果,其苍壮悲凉之音,又冲击和高扬了南朝诗歌的情调,也传递了诗人的英特豪情.江淹拟古诗,实乃"坎壈咏怀之作".  相似文献   
7.
魏晋是我国悼亡诗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魏晋时期的悼亡诗不仅抒发了自身的情感,更直观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文化思潮,折射出时人对生命、对人生价值的态度,对后世哀祭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及其序为切入点,分别从创作时间、创作动机、对象选择、五言诗诸问题及从文体论到作家论的转变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江淹对钟嵘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并简要指出这种分析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淹是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其现存作品多以悲愁怨恨为主题,具有浓郁的感伤情调。从他生活的不幸、仕途的不顺、动荡的时局及其当时的审美风尚几个方面入手,能够揭示其感伤情调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并序),是一篇独特的五言诗专论,《别赋》与《恨赋》,亦为抒情小赋中的“创格”。江淹在藻饰方面比前人愈加追求新奇。佛经中多姿多彩的神幻素材,为江淹的作品也平添一份奇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