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科技》2011,(Z1):13
正针对安徽水稻主产区江淮地区干旱和高温热害等主要气象性灾害,开展了水稻耐旱和花期耐热机理研究,建立了水稻花期耐热判别试验方法,对全省生产用水稻品种进行了系统的鉴定,筛选出一批可供生产应用的耐  相似文献   
2.
一次江淮大暴雨嵌套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MM5非静力平衡模式,设计了未嵌套、两生和三重嵌套模式方案,对1999年6月23日一次江淮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实际资料的降水个例试验,重点讨论了嵌套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嵌套后,随着水平分辩率的提高,模拟的降水量越来越大;三重嵌套的中间层细网格已经可以把雨区范围、降水中心位置、降水强度比较接近实况地模拟出来,最内层累网格中模拟出若干个β中等尺度降水中心;嵌套后内层细网格信息的外传会使外层粗网格的模拟结果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3.
《安徽科技》2011,(Z1):24-25
一、课题目标与任务课题针对安徽沿淮江淮地区稻茬小麦的生态特点和高产稳产栽培中亟待解决的品种选择、配套技术、灾害预防等问题,通过关键技术攻关研究与集成示范的有机结合,研究并建立沿淮江淮地区稻茬小麦高产、稳产栽培理论体系与技术规程,为沿淮江淮地区稻茬小麦持续稳定增产增效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导了运用灰色系统拓扑预测方法,对长江下游江淮地区的降水和温度变化趋势作了长期预测模型试验,并对该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和预测能力作了检验。试验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较高且稳定性好;该地区未来30年将由多雨期(前10年)转入少雨期(后20年);相应地,盛夏将由偏凉期转入偏热期,隆冬冷暖则表现为准ZO年周期变化。因此,在200O年前,洪涝年型仍较多,凉夏年型仍占优势,暖冬年型将逐渐减少;在下世纪初的20年中,洪涝年型减少,夏季高温干旱趋势上升。  相似文献   
5.
江淮地区夏季环流分型及其云水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安徽17个测站2001-2004年夏季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美国NCEP/NCAR全球日平均分析场资料和历史天气图,对江淮地区夏季云系、降水、物理量和大尺度大气环流进行了分型.华北低槽型平均云量和降水量最多,该型对大别山和江南影响显著;沿海低槽型出现次数最多(37.4%),平均云量和降水量自北向南增多;副高控制型平均云量和降水量最少,主要出现在江淮地区的西部和淮北;副高外围型出现次数最少(10.5%),平均云量和降水量南少北多;南支低槽平均云量和降水量较多,其对淮河以南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安徽科技》2011,(Z1):4-5
安徽地处江淮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和生产总量常年居全国第6位前后,是国家重要粮食主产区和输出省份之一.发展粮食生产始终是安徽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从2005年起,省政府通过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玉米振兴计划等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大力开展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高产创建,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发展粮食生产的新路子.科技日报记者:安徽是全国农业大省和产粮大省,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安徽的粮食丰产工程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安徽科技》2011,(Z1):13
<正>江淮地区麦稻两熟超高产栽培技术针对江淮地区水、温、光资源特点,研究确定目标产量下水稻小麦复种周年总用肥量、前后茬需肥特点、灌溉方式、腾茬时间、播期、播量等关键技术参数;水稻选用杂交中籼稻"丰两优4号"、"扬两优6号"、"丰两优1  相似文献   
8.
《安徽科技》2011,(Z1):16-17
一、课题研究背景江淮地区是我省水稻主产区,也是提升水稻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针对该区特别是江淮分水岭地区土壤贫瘠、水资源不足、调蓄能力差、易发季节性干旱以及劳动力资源紧缺等情况,通过耐旱性新品种选育与简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的有机结合,建立江淮地区水稻抗旱节水简化丰产技术体系,为江淮地区水稻避灾减灾、增产增效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二、课题主要研究成果1.选育出耐旱、高效、广适性旱稻新品种“绿旱1号”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6-2008年的逐日气候数据和实际冬小麦单产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江淮地区冬小麦的逐级生产潜力;通过GIS叠加分析,明确了冬小麦增产区域与幅度。研究表明:江淮地区冬小麦的2006-2008年光合生产潜力介于15 672 kg.hm-2~21 001 kg.hm-2之间,变化趋势是从北向南逐级递减。光温生产潜力介于8 311 kg.hm-2~11 072kg.hm-2之间,大体从江淮北部向南部呈递减趋势,区域的平均生产潜力为9 788 kg.hm-2。气候生产潜力介于5 876kg.hm-2~8 988 kg.hm-2,空间变化趋势为从江淮中部向周边呈递减趋势,区域的平均值为7 657 kg.hm-2。2006-2008年江淮地区冬小麦的实际产量为2 537 kg.hm-2~5 954 kg.hm-2,区域平均值为4 871 kg.hm-2,由此看出,实际的产量与潜在气候产量之间有较大的差距,江淮区域冬小麦存在一定增产空间。最后,针对江淮地区冬小麦生产情况,提出提高冬小麦生产的具体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庐剧是诞生在江淮地区的一种艺术形式,一百多年来,这一带人民承认它,喜爱它,呵护它。它与这一带人民的生存方式,情感方式息息相通。对庐剧的解读,也就是对这一带人民的情感方式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