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许多神秘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在《雷雨》里,宇宙如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以逃脱这黑暗的坑…… 《雷雨》是一种情感的憧憬,一种无名的恐惧的表征…… ——曹禺《雷雨》序  相似文献   
2.
永恒的坚守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是青松在严寒中的坚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在奉献中的坚守;“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食嗟来之食”,这是高洁之士在困境中的坚守。  相似文献   
3.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每一节课上,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学习,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使学生就语言知识、情感体验、拓展视野等方面都有所获得,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吴竞 《科技信息》2011,(31):344-345
时间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重要主题。本文将全面解读时间主题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体现及特点,分析诗人抗衡时间残酷和无情的方法,实现心中的永恒,探究时间主题背后所体现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宇宙观。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首具有典范意义的现代抒情哲理诗,郑敏的《金黄的稻束》为读者提供了多条进入其知性世界的路径。通过对作品核心意象的理性梳理,在充分肯定其"情性"与"智性"高度和谐的特点基础上,分别从"苦难""静默"和"疲倦"三个角度切入,用以阐释通向《金黄的稻束》所指涉的知性王国的多种可能,意在说明这是一首可以以多棱镜的样式观照到生命永恒意味的成功的现代抒情哲理诗。  相似文献   
6.
爱情是人类作品永恒的主题,并非西方所特有;中西爱情小说同样存在高雅与粗俗两类,我们不能是中非西或是西非中,更不应把“改革开放”与“引进黄祸”挂起钩来。  相似文献   
7.
时间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课题。本文从哲学史发展的角度,将时间的发展归结为从具体的时间观念到一般抽象的时间观念到与物质运动辩证关联的时间发展阶段。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时间观的确立及自然科学对其的证实并不意味着人类对于时间课题的追求的终结。正如哲学的发展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一样,时间观的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古希腊神话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希腊艺术的武库、土壤,是一种高不可及的范本等;而古希腊神话的产生和艺术特点在特定时期有其自身的魅力所在,因为其形成和发展,与其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族等因素有着重要关系,尤其是具有标榜神人同形同性、对人性完满和谐的美学追求以及永恒超越意义等方面的凸出特色。它的典范价值表现在文学、雕塑、绘画等诸多艺术门类中,而作为古希腊神话最完备、最直观体现的古希腊艺术也内蕴着古希腊神话的艺术魅力,其自由、纯真、永恒超越性的审美价值也指引现代人在异化的工业社会中寻回本真自我,并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9.
教育质量是学校追求的永恒主题,课堂永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传授与学生学习相统一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缺少任何一方都构成不了教学,缺少任何一方的积极参入,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场景,激发学生思维的情绪,在形式上具有情感性,内容上具有实践性,方法上具有启发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智力得到开发,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平凡的世界》作为路遥先生的呕血力作,作为深受读者喜欢的作品,它带给人们强大的震撼力量,其中突出的核心价值观非常值得品味和思考,这种价值观已经上升到时代价值观的地位。该著作虽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但在当代文学史上却没有得到过多的评价。这部书写特殊年代的历史巨作即使处在新时期以来各类文学流派和思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涌动中,也有它永恒的时代价值和地位,彰显着非凡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