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永川区道路林带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永川新、老区主要道路绿地植物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其道路林带的群落生长型、空间结构、物种多样性指数等,结果表明:道路林带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群落垂直层次以一层结构和三层结构为主,水平结构以单一式为主;道路绿地植物的多样性发展不均衡,新城道路绿地木本植物多样性较好,老城偏低;对道路植物物种丰富度与景观美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出道路景观美景度随物种丰富度增加而升高,最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
根据研究区具体情况,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出永川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的权重.生态文明指标划分为绿色产业体系、自然生态体系、环境安全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共5个方面,进而确定出25个具体指标,并依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研究区生态文明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永川区生态文明建设良好,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打击传销,防微杜渐。重庆市工商局正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多管齐下,努力将重庆打造成为真正的无传销城市。2014年10月15日,重庆市工商局在永川区文理学院组织开展大规模"防范传销进校园"集中宣传活动。通过现场宣传咨询、有奖知识问答等方式,宣传普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揭露传销活动社会危害,提高学生群体传销防范能力。之所以将活动地点选在重庆市永川区,是重庆市工商局深思熟虑的结果。永川是重庆市职业教育基地,该地区有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20所,在校学生数量达12万人。在永川举办"防范传销进校园"活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全国各大中心城市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显著加快。这对处于中心城市边缘的城镇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明确发展的方向和把握历史机遇,对处于中心城市边缘的城镇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我们以重庆市永川区的双石镇为例探讨对中心城市边缘城镇的发展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调查重庆市永川区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总结了永川区的社区文化建设经验和特色,提出构建与地方社会经济匹配度高、能开展创新服务的社区图书馆建设思路,进而形成以社区图书馆为主体的文化正能量传播体系,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前,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ESV)的影响是生态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影响为研究目的,基于土地利用过程中图斑的变化,采用因子比较法,修定了"永川区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引进破碎度(F)、多样性指数(H)、生态、经济协调度(ES)、敏感度(CS)等,研究了2000—2010年永川土地景观格局变化,计算了由此导致的生态服务价值,EC,CS和情景年(2020年)生态服务价值;借助SPSS软件进行了ESV—F、H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破碎度和多样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但变动幅度和过程有所差异;(2)永川区ESV减少,特别是自2006年后变化较为强烈,经济发展与生态服务价值变化明显不协调;(3)ESV同F,H具有显著相关关系,且敏感度高.降低土地利用过程中人为干扰力度,提高土地利用多样性有利于生态服务价值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运用多样化指数、集中化指数以及区位指数等多种数学模型对永川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认识该区域内土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劣势,并通过结合永川区各镇(街道)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土地开发利用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构建"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永川作为重庆渝西建设和谐社区的一个示范城市,已在居民自治建设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永川区社区建设的现状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找出了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在深入分析永川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生产性、可行性、可接受性以及保持性4个目标因子的丘陵山区县域耕地占补平衡预警指标体系框架;运用实证研究法、耦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05-2020年永川区耕地占补平衡预警进行了判定,结合永川区耕地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以及耕地占补平衡预警结果,就如何提高区域耕地占补平衡水平提出了建议;研究成果可为科学调控丘陵山区县域耕地占补平衡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