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28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生空化数的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气核惯性失稳导致空化”这一观点出发,提出了应用于数值模拟的初生空化判别标准及其数学模型,采用Monte-Carlo方法模拟空化现象中的各种随机因素,在可靠度的意义下将气核空化初生与流场空化初生联系起来.以黄河小浪底工程消能泄洪洞为例,对三级串联孔板的初生空化数作了计算.  相似文献   
2.
本文引用节流气穴的试验结果,讨论了增加节流阀进出口压力差△p来提高节流阀刚度措施的有限性.从气穴观点出发,节流阀的进、出油口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即应使液流为收缩流);锥形阀(包括锥形节流阀)锥角(?)的大小,在不同场合应做不同考虑,以尽量避免或减轻节流气穴产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和研究了液压锥阀阀口的气穴现象,主要对液压锥阀中产生气穴的状况、气穴与阀口形状的关系,以及锥阀中气穴产生的界限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4.
采用RNG k ε湍流模型数值模拟溢流阀环形槽口的气穴流动现象,并分析环形槽各结构参数对阀腔内气穴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参数θ越大,参数R1和R2取值最优时,抗气穴性能更明显。根据环形槽结构参数的数值模拟数据,利用kriging模型方法得出代理函数,即以阀腔内最大气体体积分数为目标函数,以Gauss函数为相关函数,采用常数回归模型的似然函数。利用改进PSO算法对代理函数进行优化计算,经对比得出优化参数的抗气穴性能显著。  相似文献   
5.
不同阀座半锥角条件下的锥阀阀口流场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锥阀阀口在小开度条件下的高速喷流容易产生气穴的特性,采用流固耦合的方法,模拟锥阀在真实开口情况下的流动状态,研究在不同阀座半锥角条件下阀口的流动特性.通过仿真计算表明,不同阀座半锥角对阀口的流动特性有显著的影响,通过合理选取阀座半锥角,可改善阀芯的稳定性;同时减小气穴区域,可改善阀口出流的流动特性.  相似文献   
6.
蛋白质膜间粘附力演变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明  唐菁  王琛  白春礼 《科学通报》1998,43(15):1651-1654
当2个习水表面在水中相互接近时,吸附空气泡会发生融合,体积增大,由此产生的桥联毛细力引起额外长程吸引力,理论分析表明,这个过程为一级相变,但是在以往实验中未获得这种转变的直接证实。  相似文献   
7.
李春艳 《科技信息》2010,(21):I0211-I0211
本文阐述了采用CAE技术分析某壁厚不均匀塑件的成型过程,并根据分析报告详细寻找产生成型质量问题的原因,结果表明,浇口位置的选择对壁厚不均匀塑件的成型质量影响非常大。并通过CAE技术,找出了一个理想的浇口位置,解决了原始方案存在的各种成型质量问题。本文还结合案例和相关理论知识,提出了小型壁厚不均匀塑件的浇口位置确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水压锥阀内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雷诺数下应用雷诺应力湍流模型和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锥阀的内部流场进行数值仿真计算,着重研究阀的结构参数、入口压力、出口压力、阀口开度等对锥阀流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阀的结构参数对流场的分布和气穴的产生有较大的影响.同时随着阀口开度、入口压力的增加,低压区逐渐扩大,压力逐渐下降,产生气穴的区域也随着扩大;而随着出口压力的升高,低压区的压力也逐渐升高,产生气穴的区域也逐渐缩小,对气穴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世界科学》2004,(3):F003-F003
晶莹的水环 问:有一次,我在温哥华水族馆观看白鲸表演时,看见其中一条鲸在水中吐着环状气泡,这些环状气泡似乎没有受到明显的浮力的作用,甚至能够随水流沉入池底。有些鲸还能够水平地吐出一个个环状气泡,然后将它吸入口中。是否有人对这些有趣的环状气泡做过研  相似文献   
10.
It has been believed for about one hundred years that the cavitation directly induces the cavitation erosion. It is proposed in this research that cavitation is only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but not the sufficient condition of the cavitation erosion. The experiment performed on the rotary disk cavitation system shows that the mi- cro-particles in the fluid play indispensable roles in the cavitation erosion process, and the generation of the erosion pits on the steel surface is also affected by the particles' size. These cracks and deformations on the sample surface indicate that the eros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Numerical calculations are also provided to support this mechan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