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74个样方共55.17km2,分别对陕西分布的4种鹿类动物中的3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借助数理统计学方法,对其资源贮存量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林麝(Muschusberezovski)1985年的密度是2.49±0.37只/km2,秦巴山区的资源估计贮存量为85200±10400只;1983~1984年黄麂(Muntiacusrevesi)的密度为9.80±0.75只/km2,安康地区10县黄麂资源存量为64700±4900只,年种群自然增长率为35%,适宜猎取量为13000~14000只;陕北黄土高原狍(Capreoluscapre-olus)1976年的密度为6.02±0.83只/km2,资源贮存量为81200±11200只.1981年狍的密度为5.09±0.61只/km2,资源存量为68700±8200只,狍的年种群自然增长率为38%,适宜猎取量为12000~15000只.文中对陕西省鹿类动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毛冠鹿p16^INK4基因第二外显子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扩增技术首次克隆毛冠鹿p16^INK4基因第二外显子,DNA杂交和序列分析发现,在307个碱基的第二外显子中仅有5个碱基的差异,同源性达98.4%,p16^INK4基因的第二外显子是高度保守的区域,在其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毛冠鹿与3种麂属动物的GAPDH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麂亚科(Muntiacinae)动物包括麂属(Muntiacus)和毛冠鹿属(Elaphodus),分布于东南亚、中国及印度,动物形态相似,但具有令人瞩目的细胞遗传学特性.本文以赤麂(Muntiacus muntjak)、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4种麂亚科动物为材料,以3-磷酸甘油醛脱氧酶(GAPDH,管家基因)为靶基因,对毛冠鹿在麂亚科中分类地位进行分子鉴定.提取这4种动物的基因组DNA,根据人的GAPDH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了约为300bp的扩增产物.将纯化后的扩增产物克隆到质粒pMD18+TVector中,转化DH-5a菌,挑选阳性克隆。用M13-47/RV—M通用引物进行测序.测序的结果经clustal软件进行了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麂属动物种问GAPDH基因间的DNA差异在2.52%~4.37%之间,毛冠鹿与麂属3种动物的差异在1.79%-2.87%之间.这些变异以碱基的转换为主.本文结果支持毛冠鹿为独立属1种的分类观念.  相似文献   
4.
对液氮冻存19年的雄性毛冠鹿的胚肺细胞株进行复苏培养并对其核型进行观察,结果发现F21代时细胞株的核型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对大的末端着丝染色体。C带显示这一对染色体异染色质丰富,与已存在的相关染色体同源。这一核型不同于已报道的核型,是一种新的核型。  相似文献   
5.
新发现的毛冠鹿的一核型与性染色体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的方法培养成年雄性毛冠鹿的皮肤细胞,对其核型进行分析,发现了一种新的核型,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48,染色体正好配成24对,其中有一对为异型染色体.该对异型染色体的一条为较大的端着丝粒染色体,长度仅次于第3号染色体,C带与薄层扫描显示其异染色质丰富.另一条为较大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长度介于第2号与第3号染色体之间,比其他已知核型中相应的染色体长,几乎全为异染色质.G带分析表明该对异型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区域均显示一些数目不等的浅带.本文通过核型分析,对毛冠鹿的性染色体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毛冠鹿一种新核型及C—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原代和传代细胞培养技术对毛冠鹿-雌性胚胎肺细胞进行了染色体研究,结果表明:染色体众数为2n=48,核型公式为2M+2ST+44T;首次发现两条大型末端着丝粒染色体(无次缢痕),C-带显示该对染色体的异染色质丰富,约占臂长3/5。是毛冠鹿的又一种新核型,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采用PCR扩增技术首次克隆毛冠鹿p16INK4基因第二外显子,DNA杂交和序列分析发现,在307个碱基的第二外显子中仅有5个碱基的差异,同源性达98.4%.p16INK4基因的第二外显子是高度保守的区域,在其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一种新核型及C-带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采用原代和传代细胞培养技术对毛冠鹿一雌性胚胎肺细胞进行了染色体研究,结果表明:染色体众数为2n=48,核型公式为2M+2ST+44T;首次发现两条大型末端着丝粒染色体(无次缢痕),C-带显示该对染色体的异染色质丰富,约占臂长3/5.是毛冠鹿的又一种新核型,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采用人工代乳品对成都动物园繁殖的一只毛冠鹿进行全人工育幼获得成功的资料,根据幼毛冠鹿的体重,确定每日代乳品的饲喂量及饲喂次数,初期每日饲喂次数多,每次的饲喂量较少,后期每日饲喂次数减少,而每次饲喂量较多.每天对其体重进行监测,每5d进行一次体尺测定,从育幼开始到能够独立生活,历时72天,毛冠鹿体重从1385g增加到5150g,体重净增加3765g,平均每天增重52g,体长较出生时增加了40.6%,胸围较出生时增加了50.0%,尾长较出生时增加了14.28%。  相似文献   
10.
从2002年11月到2003年3月,在四川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设点,对该区域毛冠鹿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在单变量分析中,植被类型、坡位、郁闭度、竹子密度、老笋密度、乔木大小、草本覆盖率和空地面积8个变量在生境样方和对照样方间存在显著差异.Logistic回归的分析表明草本覆盖率、乔木大小和植被类型是影响毛冠鹿生境选择的主要变量.食性与气候是影响毛冠鹿冬季生境选择的两大主要生态因子.文中还就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两者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