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教育与普及   1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44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的伦理化自然观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较之于道家追求的物化境界,更加彰显了意境审美形态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营造了鲜活生动的人生之“境”。在审美的意义上。体现了人们以人情看物态、以物态度人情的审美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流水句是最能体现汉语特色的句式,没有标记照样能自由表达事理和感情.这是英语所办不到的.而英语自然有它自己的表达方式来完成类似的表达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比较了荚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及翻译中的转换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英汉语篇互译的相关技巧.  相似文献   
4.
语言活动中思维和语言是紧密相联的,人的思维总是借助于语言材料进行的。是否掌握一种语言,要看学习者是否能用该语言进行思维,而这种思维训练活动,是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的。意群教学的实施,对学英语者养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有极佳的效果。本文从实践和理论方面对意群学习策略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5.
浅谈商标英译的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玉峰 《太原科技》2003,(4):22-22,24
商标翻译是商品对外宣传的重要部分,是商品质量、规格和特点的标志。运用具体实例阐述了商标名称英译的原则与常用的5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词义消歧研究在自然语言处理的许多应用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机器翻译中更是如此,它直接关系到译文质量的提高,但目前已有的词义消歧系统基本上都面临着消歧知识获取的瓶颈问题,要真正有效地提高词义知识库的质量,需要在词类划分基础上,增加词义的误法功能分析和语义搭配限制,综合利用现有的语法,语义资源,提取多义词的每个意义在不同层次上的各种分布特征,以此为基础,给出了一个汉英机器翻译系统中基于语法,语义知识库的汉语词义消歧分析模型,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高质量地进行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词义消歧。  相似文献   
7.
苏轼继承和发展了韩愈和欧阳修的审美思想和文道观,形成了标新领异的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审美观、文道两本的审美主张、外求豪放,内求淡泊的审美理想和“率意”、“传神”的审美风格。苏轼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的美学追求中,建构了多维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从教育学的立场来说,朱熹“《诗》教”的核心目标在于“导性情之正”;实施的具体途径,则是根据诗歌的特点令受教育者在《诗经》的阅读和学习中感发志意,将正性情内化为自觉的言行规范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9.
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比较分析英汉谚语的形合与意合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并根据其共性和个性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英汉谚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言意论"的现代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意关系是中国古代论不断探讨的重要的学理论问题,它缘起于日常表达中的言意困惑,上升而为学表达中的言意辨析,形成中国古代独特的言意理论。从现代角度观之,言意论包含着丰富的化价值,主要体现在:(1)使中国古代学话语方式体现出本体论意义;(2)在这种学话语中触及了中国独特的认识论方式;(3)促成了中国学创作特色,并实现了中国学理论的独特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