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9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交错带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交界过渡的区域。基于生态交错带理论对重庆三峡库区的生态脆弱性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道夫尼尔和地球环境的潜在指数M,计算人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评估土地类型和环境污染状态。通过对生态环境潜在容量指数E的修正评估了库区 22 个区县的生态环境潜在容量,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预警研究,将其划分为急警、重警、中警、轻警和无警 5 种类型。最终得出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状况两极化现象比较严重,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生态破坏较为严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陕北长城沿线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目标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作者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 ,论述了农牧交错带草原的特征、演变与现状 ,分析了造成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地区生态退化的原因 ,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 ,走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之路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天水半湿润山区绿化气候及适生林草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世纪70~90年代30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建立了天水半湿润山区适生林草区划数学模型;通过量化计算,得出了区内不同区域水、热匹配指标,并进行了适生林草配置的四级农业气候区划,为该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长期观测自然发生状态下植被生长季相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植被叶面指数的概念,并利用近3年大气污染数据,分析了西安市大气污染与植被叶面指数的年内时间变化,结果显示: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年内变化呈"U"字型,冬季污染物浓度较高,夏季较低;植被叶面指数的年内变化呈倒"U"字型,夏季叶面指数较大,冬季较小;大气污染浓度与植被叶面指数年内变化存在时间不同步性.在此基础上,依据相互作用模型,测定出植被大气污染物净化量,发现这种时间不匹配性严重影响植被净化大气污染生态功能的发挥,具体表现为:冬季大气污染严重,由于叶面指数低,净化量较低;夏季植被茂盛,而大气污染浓度较低,净化量亦受到影响.图4,表2,参8.  相似文献   
6.
运用线性规划、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同经济效益、投入水平和水土流失为目标的函数进行分权计算与综合评价,最后再运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得出几种评价中最可行的方案.优化方案为土地利用由2005年的农、林和草面积比例54:10:36调整为30:13:57.表8,参7.  相似文献   
7.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本区发育的古土壤层,泥炭层、古风沙层,冻融褶曲层序列及其交错分布规律,以及湖岸阶地,湖面变化,古植被和介形类化石组合等方面资料都表面本区经历了早全新世冷干,中全新世温湿,晚全新世温凉偏干的气候变化,在千所尺度上表现在2000a左右的气候变化周期区环境演变的干湿冷暖序列,即与中国东部和西部的环境演变具有相似性,也具有与全球变化的同步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试论长江文化繁衍的区位条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自然生态环境角度,探讨了长江文化繁衍的区位条件,分析表明,长江流域地处世界亚热带的一方宝地,是滋养文化的“绿洲”和“沃土”,贯穿中国地形的三大阶梯,促成了文化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背靠“世界屋脊”,面向浩翰海洋,成为文化交流的屏障与通道,位于自然过渡区和生态交错带,呈现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形成之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综述前人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及其形成原因的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牧交错带的成因和过程,认为农牧交错带是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特别是气候干湿波动对其形成和空间上的摆动有着深刻影响,人为因素尤其是农垦活动仅在自然因素基础上起着加速现代农牧交错带分布格局的形成和促使农牧界线频繁摆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农牧交错地带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生产必须科学、可持续.否则会造成恶性循环,给人类带来灾难.笔者认为在农牧交错带开发草业是首选的产业,因为开发草业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解决养殖业中的饲草源,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