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9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原型批评的方法解读女作家林白的小说,分析归纳了女妖神话在其作品中的四种移植类型,分别是“沙街”女妖、都市复仇女神、乡村性爱女妖和“银角”变异女妖。这四种类型代表她不同时期的创作理念的变化:从早期的唯美的女性独语,到中期创作表现出激进的女性主义写作,再到新世纪以来民间女性立场的确立和对消费文化下女性存在的独特思考。因此,原型及其演变的追踪可看出林白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创作轨迹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金红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0):25-30
作为20世纪90年代颇具代表性的女性文学作家,林白小说的个人化、生命体验、叙述方式及对内在灵魂的揭示有她独特的特点,而在这些特点的传达中,"意识流"潜在而又特立独行地存在。概括地讲,它是叙事结构上的意识流,一种夹杂了情节叙述成分的独白式意识流;它更具理性特点,在自由联想等技巧运用方面显得更连贯更紧凑;它还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意识流,来自灵魂深处、生命的悸动;它始终指向个体生命,指向时时紧张而颤动着的女性心灵。  相似文献   
3.
《回廊之椅》和《黑骏马》分别是林白和张承志的代表作。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从不同的女性形象、相异的女性地位、迥异的爱情观念三个方面尝试总结林白和张承志的女性观,并指出两种观念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林白是文坛上"个人化写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小说语言自由妖娆,具有强烈的诗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色彩描摹的诗性化、句式选择的诗性化、语言变异的诗性化。认知语言学认为,人脑中存在着隐喻式的思维活动,而这种思维是借助隐喻、借助诗歌描写来进行的;因此,考量林白小说诗性语言的修辞成因,隐喻作用不可或缺。林白小说的诗性语言以陌生化和空白点为读者带来一种语言延伸的审美体验,这种诗性语言不仅是中华民族语言诗意血脉的传承,也是推动文学风格演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林白小说,一以贯之的碎片拼接连缀,形成了她最为个性化的文本结构特点。这种特点,与作家看取生活的独特方式、基本的写作姿态、自身的文学经历、艺术气质和爱好等都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6.
林白将她作为一个作家的话语权拱手让给了一个纯粹的农村妇女,于是一场“叙述上的革命”发生了。作者以她忠实的笔记录下了民间的疾苦,这让她自己毅然地破壳而出,以新的姿态对世界进行最广泛的关注,同时对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对丁玲与林白均在各自的时代以先锋的姿态在创作道路中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转型加以评述,认为她们的创作从关注自身到放眼社会,扩大了女性文学的视野,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8.
林白小说中主动——被动型和相互吸引、两厢情愿型两种不同模式的女性之爱,以及其女性之爱很少涉及“性”的描写、大多是悲剧结局,主人公往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者.小说所表现的女性意识揭示作家书写女性同性之爱这一题材的深层意蕴和旨归:破除异性恋迷信,挣脱男性叙事桎梏;对抗父权社会,获得女性自身解放;寻找女性的精神憩园,构建女性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9.
林白是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其创作的独特价值和文学史意义越来越受到研究界关注。林白研究也由早期的作品评论、女性话语向整体创作、女性主义文学、叙事策略、主题、意象、文化等深广处拓展,呈现出一种多元共生的繁荣局面。本文试图对近二十年来林白小说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评述,以期达到对林白研究现状的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10.
林白是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有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她的散文创作彰显了二维空间逼仄下的焦灼,在这强有力的逼仄下林白的散文创作表现出了殊途的双重转向:以向记忆邀约和对艺术与美的造访为代表的内转向与以对外围世界探索为代表的外转向。从林白的由向内转的自我逃避到向外转的自我挑战的转变中,可以看出作家在散文创作上走出自己固有的小天地,开始接触社会人生百态,在不丧失书写内心细腻世界的特质的同时,也走向了一条现实之路。林白这种困境中的突围为女性散文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