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39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6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南方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按照板块构造理论及活动论、阶段论的思想,大致以中晚三叠世为界,将中国南方自震旦纪以来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划分成海相盆地演化阶段(Z-T2)及陆相盆地演化阶级(T3-Q)两大阶段;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扬子克拉通及其周缘裂谷盆地(Z-1q)、裂谷-克拉通-被动大陆边缘盆地(1c-O1)、被动陆缘-克拉通-前陆盆地(O2-S)、加里东运动(S末)、裂谷-克拉通盆地(D-T1)、克拉通残留海盆-弧后(浊积)盆地(T2)、印支运动(T2-T3)、华北-华南板块焊合、古特提斯封闭与前陆盆地的形成(T3-J2)、压扭背景下的改造作用及拉分盆地的形成(J3-K1)、伸展-裂陷盆地的形成(K2-E)、喜马拉雅运动(E末-N初)及披盖性构造层的形成(N-Q)12个阶段。特别是对南方自中晚三叠世以来的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对现存油气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燕山运动对南方中生界、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保存与破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及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控制了现今南方原生、次生及再生烃(二次生烃)油气藏分布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2.
3.
华南地块晚元古代至中生代沉积盖层显示了复杂构造图案,不同时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的交织,限制了对区域构造运动规律的了解和显生宙视极移轨迹(APWP)的建立,也产生了对其区域大地构造性质的不同认识.本文提供了古地磁和构造分析的初步解释:(1)扬子克拉通中部和东部的构造图案可能主要是由于中生代造山运动时期沉积盖层的滑脱造成;(2)第三纪印度大陆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了华南地块西部和西南部广泛的局部旋转;(3)中国东南部显生宙结构模式是中古生代中期加里东造山运动和中生代中期造山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东天山造山带区域变质作用及其构造环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活动论思想为指导,分析了东天山造山带区域变质作用的基本特征,成因类型,变质岩分带特征和特征矿和的组合的空间分规律,论证了大型断裂构造对区域变作用的同期制约和后期迭加改造作用,阐明了断裂区域变质作用在东天山普遍性以及断裂活动与变质变形,混合容化和花岗岩化作用之间的关系。最后对东天山变质岩带的板块构造环境和多期变质演化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两种对立的观点 在地质学家看来,造山运动就是造陆运动。这一点从欧洲和北美洲的造山带分布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在欧洲,中部加里东至海西造山带(距今4.5~2.5亿年)和南部阿尔卑斯造山带(距今不足1.5亿年),依次紧贴在北部由前寒武纪地层(距今27~10亿年)构成的斯堪的纳维亚地质节上。在北美洲,距今32~27亿年的“苏必利尔”古陆核依次受到年龄为18亿年的“丘吉尔区”和年龄为12~9亿年的“格林维尔区”的紧紧包围。每一期山脉之下一般均见有更老的花岗岩基底。由此就地球上陆地的生成问题产生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每期山脉都  相似文献   
6.
东准噶尔地区板块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根据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蛇绿岩带产出状态及地球物理资料等,划分东准噶尔及其邻区板块和次级构造单元,并探讨东准噶尔地区基底性质,从而揭示了东准噶尔板块由早古生代的大洋环境向晚古生代的大陆边缘至陆壳的演化历程和造山模式。  相似文献   
7.
新疆北部金、银、铜化探元素的分形研究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板块构造的观点,划分新疆北部地壳的大地构造单元,应用分形基本和分数维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新疆北部地壳中金,银,铜的分数维,分析分数维的特征,研究其在板块构造和找矿等方面的意义。元素含量具有分形特征,分数维值的大小和矿化程度有关,最后指出新疆北部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8.
Plate tectonics is the horizontal motion of Earth’s thermal boundary layer (lithosphere) over the convecting mantle (asthenosphere) and is mostly driven by lithosphere sinking in subduction zones. Plate tectonics is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a self organizing, far from equilibrium complex system (SOFFECS), driven by the negative buoyancy of the thermal boundary layer and controlled by dissipation in the bending lithosphere and viscous mantle. Plate tectonics is an unusual way for a silicate planet to lose heat, as it exists on only one of the large five silicate bodies in the inner solar system. It is not known when this mode of tectonic activity and heat loss began on Earth. All silicate planets probably experienced a short-lived magma ocean stage. After this solidified, stagnant lid behavior is the common mode of planetary heat loss, with interior heat being lost by delamination and “hot spot” volcanism and shallow intrusions. Decompression melting in the hotter early Earth generated a different lithosphere than today, with thicker oceanic crust and thinner mantle lithosphere; such lithosphere would take much longer than at present to become negatively buoyant, suggesting that plate tectonics on the early Earth occurred sporadically if at all. Plate tectonics became sustainable (the modern style) when Earth cooled sufficiently that decompression melting beneath spreading ridges made thin oceanic crust, allowing oceanic lithosphere to become negatively buoyant after a few tens of millions of years. Ultimately the question of when plate tectonics began must be answered by informa- tion retrieved from the geologic record. Criteria for the operation of plate tectonics includes ophiolites, blueschist and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s, eclogites, passive margins, transform faults, paleomagnetic demonstration of different motions of different cratons, and the presence of diagnostic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indicators in igneous rocks. This record must be interpreted individually; I interpret the record to indicate a progression of tectonic styles from active Archean tectonics and magmatism to something similar to plate tectonics at ~1.9 Ga to sustained, modern style plate tectonics with deep subduction——and powerful slab pull——beginning in Neoproterozoic time.  相似文献   
9.
如同一艘巨型飞船,地球载着艺芙众生,高速飞行于浩渺的太空。而在我们的脚下,在柔软炽热的地慢岩浆之上,大陆正在缓慢地漂移着。难道是巧合打开一幅世界地图,我们可以发现,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曲线是如此的吻合,就像是一块大陆裂成了两半一样,而裂开的部分就成了浩瀚的大西洋。早在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两个大陆相隔万里,难道其海岸线吻合仅仅是巧合?20世纪初,德国人魏格纳对此问题产生了强烈兴趣。魏格纳1880年生于柏林,后来成为了气象学家。通过对化石和气象记录的详细研究后,魏格纳于1915年发表…  相似文献   
10.
海陆的变迁     
世界地图里的秘密 板块构造学是一种成功地解释了大陆漂移现象的地质学理论,它认为地球的表面是一些大大小小的板块,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那些板块在地幔的软流圈卜缓缓地移动,于是地球的表面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板块之间的分裂与碰撞,那些板块移动非常缓慢,甚至赶不上人类手指甲的牛长速度,然而这样的速度却注定了它们在2.5亿年以前呆在与现在完全不同的地方,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也根本不是现在的这种模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