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偏压明洞段隧道采用明洞暗作法施工,对洞口段滑坡体采用钢管桩、锚杆束、回填反压综合加固技术。结合工程实践,详细地介绍了该施工方法的技术特点、工艺原理、施工工艺等,对类似隧道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慈母山隧道及连接道(峡江路)市政工程是重庆市总体交通路网"五横、六纵、一环、七联络"城市快速干道系统中三横线的关键节段工程,它不仅肩负重庆市快速城市干道功能,同时服务茶园新城区,加强茶园与主城区中央CBD、北部新区等的联系;该工程的建设对提升茶园形象、加速城市建设、改善茶园新城区和打开重庆市东大门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奇闻怪事》2011,(5):1
津巴布韦和其他许多非洲国家一样,拥有极具价值的古人类遗址,而神秘的西诺亚洞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从结构上看,西诺亚洞有明洞和暗洞两处风景,通过石洞上奇特的透穴彼此遥望。两洞底部连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隧道入口覆雪钢波纹板棚洞在深厚积雪荷载作用下变形过大的问题,本文以新疆某隧道为工程依托,提出了制造两侧冰柱、制造上侧冰拱、冰柱冰拱耦合、冰柱冰拱EPS板耦合四种减载优化设计方案,并使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四种方案的受力变形情况及可行性。结果表明:四种减载优化设计方案均极大地降低了钢棚洞的应力和变形,结构应力和变形满足设计规范允许值;马斯顿的“等沉面”土压力理论可以应用于堆积雪体中,增大内外雪柱沉降差,降低结构所受竖直压力;柔性填料EPS板在高覆雪工况中有一定的减载效果,但并没有在高填方土体中效果显著,在高覆雪工况中减载优先推荐加密钢波纹板棚洞周围雪体来达到减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郑西客专为了有效的控制沉降,构筑物设计理念以桥隧为主,ZXZQ03标部分隧道之间为短路基桩板结构及单跨桥相连,洞口原设计为斜切式洞门,洞顶边坡为高边坡刷方,开通在即,动车运营安全显得尤为重要,部分隧道口增设拱形明洞防护结构,采用拱形明洞接长及连接方案,确保动车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6.
卢勋 《科技资讯》2011,(19):125-125,127
本文以太中银铁路工程赵家庄1#隧道沟谷地段明洞施工为例,对黄土隧道明洞地段施工灵活处理,采取省时、省工、省钱的施工方案,最终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
1研究意义危岩是我国山区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己成为我国西部开发和交通建设大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危岩灾害包括危石、崩塌、落石、滚石等定义和内涵,落石是其下落的动态过程及形态。  相似文献   
8.
明洞二次高填方护拱方案设计及数值模拟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金龙 《科技信息》2012,(3):509-510
在一般的铁路设计中,明洞结构要承受上覆土全部荷载,因此对明洞预回填土的厚度有严格要求。本文通过对某隧道高填方明洞二次填方的护拱进行方案设计,并通过Midas有限元数值模拟,得出了护拱内力分布以及变形规律,从而为相关类型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袁海峰 《科技信息》2012,(13):379-379,340
1工程概况某隧道为一座上、下行线分离的四车道高速公路特长隧道。上行线里程为SK109+565~SK113+480,长3777.453m,坡度为-2.5%;下行线里程为XK109+540~XK113+550,长3839.98m,坡度为-2.42%。其中,上行线进口明洞长18m,下行线出口明洞长15m。洞口V级  相似文献   
10.
高填黄土明洞由于其埋置深,覆土高,洞顶竖向土压力大,往往导致洞顶纵向开裂,产生安全隐患,而在洞顶铺设虚土时,能够有效的减小洞顶土压力,改善结构受力,具有良好的减载效果。然而,黄土随时间的推移具有明显的固结蠕变特性,这将使虚土减载的高填明洞洞顶土压力环境发生改变,虚土自身的减载效果也将受到影响。本文通过PFC2D建立虚土减载的明洞模型,对明洞洞顶土压力,不同填方深度处的竖向土压力和竖向位移,填土表面沉降及土颗粒间接触力链随黄土 (填土和虚土) 固结蠕变的演化规律进行分析,以探究黄土固结蠕变对减载明洞周围土压力及竖向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虚土减载时,由于其压实度较低,压缩性较大,能够在土体内部激发土拱效应,起到有效的减载效果;随着土体的固结蠕变,土颗粒间的接触趋于紧密,压缩性降低,土拱效应逐渐消失,减载效果被削弱;伴随土体的固结蠕变,减载明洞各层的竖向土压力及竖向位移呈现先增大、后回调、最终稳定的特征;明洞顶的接触力链由稀疏变为密集,分布趋于均匀,说明固结蠕变促进了土体内部的应力重分布,土颗粒间接触更加紧密,各土层的应力分布趋于均匀;当土体固结蠕变达到基本稳定时,填土表面的竖向沉降量将达到累积沉降量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