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9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何小颖 《科技信息》2008,(33):213-213
《小妇人》记录了美国内战期间,一个普通家庭里四个女孩在母亲教导下长大成人的故事。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马奇家四个女儿的成长经历,说明最初想成为独立女作家的二女儿乔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理想,而只能成长为妥协于传统和独立两种角色之间的另一种“新女性”。  相似文献   
2.
爱玛·高德曼的女性主义对巴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金把高德曼独特的女性主义观点介绍到中国,并在自己的创作中逐步以她的思想思考中国现代女性的前途和命运。在《爱情三部曲》中,巴金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是民粹主义式的女革命者。到了《寒夜》,巴金用高德曼女性主义中理想女性的观点重估了所谓新女性形象,用曾树生的生活悲剧,从反面阐释高德曼的女性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3.
每一个玫琳凯人都是美丽、优雅而自信的,她们是一群独立的新女性。在女性独立的道路上,到底是经济独立先行,还是精神信念更重要?我们收集全国各地的玫琳凯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大家都积极地参与了讨论,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相似文献   
4.
在英国文学界受到好评的当代旅英华人女作家虹影和郭小橹在各自作品中都塑造了有别于传统东亚女性的“新女性”形象。此类形象的出现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女性日益复杂的文化地位和文化身份提供了新的诠释,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作者对这类“新女性”形象的描写仍具有片面性,虽然看似标新立异,但在本质上与传统区别有限,又回归到如何在文化传播中突破“自我东方化”窠臼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12,(11):24-24
1.风骚这是一个绝对褒义词,它与风情、风韵有关,小女生也许可以风流,但风骚却是成熟女生修炼多年后散发出的一种沉香。模仿不来,学习不像,这需要时间。花是易谢的,只有果实,才可以慢慢品尝。当你形容一个女性"很有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美国社会转型时期,也是美国妇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年代。社会转型为妇女发展创造了历史条件,使妇女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并在历史上第一次广泛投入到改革事业中。妇女的改革提高了自身地位,基本实现了由家庭型妇女向社会型、政治型妇女的角色转型,也帮助解决了转型时期美国社会所面临的诸多矛盾与问题,为社会转型的顺利实现做出贡献,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达夫妮·杜穆里埃是英国20世纪颇具代表性的女作家,她通过在作品中塑造出一系列具有独立和反抗意识的新女性形象,来传达自己对男权社会的不满和对新女性的赞扬。本文从杜穆里埃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及其个性特质入手,指出其童年的生活体验,少女时代的幻想与尝试,社会环境、文化生活的熏陶,以及写作生涯中对女性写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其女权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杰克·伦敦小说在描写微妙的性别平衡中展现了鲜明和尖锐的性别话语特色,这与当时美国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杰克.伦敦在二十世纪初的文学活动时期正是美国社会新女性试图主导社会的关键变化阶段。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了美国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才能理解伦敦小说中的性别话语,才能真正领悟隐藏其中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朱秀娟在作品中讲述的男女情爱纠葛,反映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变迁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同时,她笔下这些男才女貌的现代璧人也大都面临"爱情难过事业关"的尴尬境遇。这一方面是由于新女性自身对于事业的坚持,另一方面却是女性在面对男性事业时的自动牺牲——这都呼唤两性的共同反思和一种多元且包容的性别认知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小说中的妇女形象一直是文学界争执的对象之一,很多人认为海明威不会塑造女性形象,在他的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中出现的女性形象无论是传统还是前卫都会给人一种"厌女"的感觉。事实上,无论是以美国太太为首的传统女性,还是以乔玛丽、玛格丽特为首的新女性,这两类女性形象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它与作家本人的女性观息息相关。童年家庭生活的阴影、作家生活时代的社会背景等形形色色的因素,在造就海明威矛盾分裂的女性观的同时,也造就了其作品中的这两类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