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1927—1935年间的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在组建过程中一波三折,充满争议与矛盾,地质调查所从最初的主角,变成局外人,其中的过程、原因颇有耐人寻味之处。文章考察了争议的过程和结果,分析了争议产生的原因,认为:此次争议及科考活动,使更多的人对中外科学合作有了更客观、积极的认识;由于中国学术界未能充分相互信任与合作,使学术成果受到一定局限和不必要的损失。虽然此次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组建中的争议,是近代中国科学发展史中一个特殊时期内发生的特殊案例,但它所反映出的问题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甚至超出了时间的局限而值得一再地反思和解读其中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2.
为巩固边陲和适应西北开发的需求,1933年10月,民国政府聘请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作为领队,率领一支以中国技术人员为骨干的汽车查勘队,确定由绥远和西安到新疆塔城等地的公路交通路线.中外队员在工作中互相尊重,共同奋斗,努力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最终成功地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较好地完成了原定的勘路任务,为西北交通干道建设和复兴"丝绸之路"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后来的抗战和西北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上个世纪中瑞合作的西北科学考查团是一个富有成效的科考团体。从合作一开始就展现了双方较高的智慧,他们围绕西北考察这一共同目标达成共识。最终瑞方达到为“开辟航线”收集气象、地理、地磁等各种资料的目的,中方达到维护主权,考察西部边陲和培养人才的目的。在中国科技史和中外科技交流史上书写了非常有意义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1927年组成的西北科学考查团作为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外联合科考活动,在近代科学史特别是中外科学交流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中外双方谈判“十九条”合作协议的背后,不仅包含着科学无国界与科学家有祖国的理与利矛盾,交织着如何借中外合作以推进中国科学进步同时又无损国家主权的利与权难题,也充满着富有戏剧性的冲突与博弈。透过对戏剧性谈判过程的回顾与解读,辨析了近代中外科学合作中的矛盾与利益,以及双方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科学发展历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