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69篇
教育与普及   16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7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引发的问题入手,提出了高校应积极采取的对策和措施,主要有: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育改革;调整专业结构;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等。  相似文献   
2.
阙海宝 《理工高教研究》2006,25(5):51-53,6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校为适应外部及内部迫切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新校区建设。不同高校在选择新校区筹资模式时,体现了不同的教育思想,一些高校形成了独特的筹资模式。但部分高校在建设新校区过程中贪大求全、不切实际,沉重的借贷负担凸现出风险。因此就新校区筹资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就高校、政府及银行的责任与风险提出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3.
“打歌”史称“踏歌”,是一种自娱性的民间歌舞。彝族“打歌”历史悠久、曲调优芙、歌词内容丰富、舞姿活泼多变,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保护彝族“打歌”这一传统文艺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百年来赢得无数的争辩,无论是其学说中的核心之处如无意识,或其学说在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运用,争辩除了学说自身的问题外,也不能忽视学科中蕴含的人文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相似文献   
5.
李宏伟 《科技信息》2007,(7):185-185
在大众化教育时代,高等本科学校的专业设置,要适合时代特点,作到既瞻前又顾后,就是要看到世界教育尤其是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教育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特别是正确预测未来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环境发展等诸方面的趋势和人才需求,对专业建设的需要和制约;同时,要看到高校自身的历史、规模、内涵建设、专业状况、师资力量的特点,注意专业设置的稳定性与变动性。  相似文献   
6.
文艺与宗教在原始社会时期是混融在一起的。后来虽然在自己的进一步演化中走着各自不同的道路,但它们之间仍然具有许多共同的特质,主要表现在:1、都用感性直观的方式把握世界;2、都有追求人生哲学、人生终极关怀的目的;3、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7.
李虹 《韶关学院学报》2002,23(11):101-103
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要真正实现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必须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在当前的形势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受到外部环境不良和内部管理不善等因素的制约,亟需认真对待和解决.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造成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因素也有高校自身的因素,要缓解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目前则需加快就业市场体系的培育、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转变就业及用人观念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应是发展的多样化的、整体性的和有特色的质量观。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西方意识形态学说逐渐渗入中国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形成深刻影响。人们在理解文学现象、建构文论体系、寻找话语方式的过程中不断从意识形态学说中获得启示,拓展了新的理论视域;但同时,也不断因为这种影响而形成偏向,甚至进入理论误区。文学与意识形态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意识形态”能否通过“审美”的限定而获得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力量?将文学定位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学的历史状况和现实发展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无论它们是否在历史上出现过,甚至被讨论过,在21世纪初中国新的文化环境中,对它们进行探讨,其意义依然是十分重要而急迫的。因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化变,新的困惑与挑战不断产生。一方面,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商业文化的浮泛正在使中国文学理论更多地离开它本应深深植根的中国现实,从而导致对中国文论传统和文学现象的进一步疏离。另一方面,理论方法的游移不定,话语方式的奥涩难解,阐述分析的疲软无力,这些十分明显的弊病的形成,又不能简单归结于文学理论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就其自身而言,经历了百年历史过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是否真正获得了作为理论的“自律性”与“自治性”,它在基本范畴的确定和本质问题的阐述中是否存在逻辑的不周圆,甚至逻辑的混乱,这是我们更加应该反思的。从这个起点出发,可以肯定地说,进一步考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由此展开更为深入而广泛的关于文学理论问题的讨论,乃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一种必要行为,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不会停留在概念与范畴辨析本身,而会逐渐在文学理论的基本姿态、思维方式和学科理路等更为深刻的层面上显示出来。这里辑发的7篇文章,紧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思考分析。我们的希望是,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回到文学理论建设的基本问题上来,使中国当代日渐繁复的文论状态,在严谨的心态与缜密的思维逻辑中获得更多的纯化与升华。(张永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