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科举制为什么会衰落?我国许多学者将之归结为三条原因,但却缺乏充足的理由,并未抓住其根本。笔者认为,不是在于这一考选制自身走到了绝路,而是在近代中国新旧文化的大转变过程中,随着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在中国的兴起和传统儒家文化的衰落,而成为了时代的陪葬品。中国科举制所开创的以平等,公开和择优录用政府官员的原则,在今天,对于我们建立现代公务员选拔制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理应批判继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考察中国书法审美的发展历史,历来有"宋尚意"一说。笔者从宋代的政治风气着手,讨论当时的文官政治与书法风格形成的关系,提出文官阶层职业化的出现对于"尚意书风"的形成具有某种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晚清文官考核由吏部主要负责,以清律、会典等为基本依据,以京察、大计以及年终密考为主要形式,并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的落实,但远未能达到"激浊扬清"、整饬吏治的预期目的.其原因在于封建政治制度的极端腐朽和封建皇权的极度专制,考核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与不健全,考核形式主义严重,相关制度不配套的冲击等等.  相似文献   
4.
秦陵文官俑矿料来源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 0 0年 7月 ,秦陵 6号陪葬坑 (K0 0 0 6 ,简称为K6 )被发现 ,共出土了 1 2件文职装束的陶俑 ,这在秦陵发掘史上尚属首次 .文官俑的矿料来源及其与K1、K2、K3坑兵马俑之间的关系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 ,论文将对此课题进行探讨 .1 样品来源文官俑样品 1 9片 ,来自 8个俑体 .陶片外观呈深浅不一的灰色 ,质地较致密 ,有少量气孔 ,具斑状结构 ,斑晶为长石、石英等矿物 ,长石含量较多 ,基质为粘土 .另选取 2 4个兵马俑样品和 2 5个阳陵俑样品进行对比 ,样品清单见表 1 .表 1 样品目录及硬度、吸水率测试结果Tab .1 Samplelis…  相似文献   
5.
文官政治中立原则是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重要特征。英国和美国的文官在参与政治时显示出绝对中立和相对中立的区别,这又体现在原因、具体的中立方式和现状上。  相似文献   
6.
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 ,是工业资产阶级与贵族长期斗争的结果 ,它打破了贵族对高级官职的垄断 ,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英国特殊的政治文化传统导致了文官制度的贵族化  相似文献   
7.
正这天,我倚在床上看着吴耿赫借我的《三国演义》。不知不觉中,想闭目养神一下的我,竟昏昏沉沉地睡着了。过了许久,我猛然发现自己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我一惊:难道……没等我回过神来,前方探子慌慌张张来报:"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朝西城奔杀而来。"此时城里仅剩下一些老弱残兵和一些文官,硬拼是不行的。于是,我镇定地说:"莫慌莫慌,一同随我到城头观看一番。"  相似文献   
8.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因之其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关系处理得当,则推动经济的飞跃,社会的进步;解决不妥,只能起相反的作用。从这种辩证观点出发,利用翔实史料,论证了19世纪70年代,德国进行建立中央集权制、统一立法和健全各种法制、设立文官制度选拔人才,以及确立资产阶级民主的集中体现议会制等政治结构改革,从而在19世纪末得以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是古代文官管理制度的基本环节,亦是传统行政法制文化的重要内容。历代统治者在国家的行政实践中,发明和创设了一系列文官选拔制度,诸如军功爵制、养士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等。尽管这些制度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但其一些合理内核,如选拔方式多样化、选拔标准硬性化、选拔范围社会化、选拔程序规范化、选拔制度法制化等,对我们今天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和公务员的考录,仍然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永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承接了一批又一批的流寓之人,而两宋时期尤为突出,此间贬于永者达47人之多。这一现象反映了两宋"以文治特著"的社会政治状况,同时也造就了永州独特的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