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67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言因哲学,科学等外部因素及自身衍化结果,已从工具论进化到文学的本体论,一些作家采取“回到语言根源去”的语言策略,在先锋小说,新历史小说,网络小说等作品当中,由于语言的言说方式而呈现一种走向边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汉代以来的近两千年间,经过多次翻译活动产生的翻译语言在汉语文学语言中留下的印迹是极为明显的.本文通过对翻译语言词汇及语法不尽全面的论述,使读者意识到:翻译语言对民族语言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汉语文学语言在历史性地兼收了某些翻译语言的成分之后,无论是在其表意范畴或是在其表述系统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们较之于传统语言更全面也更精密.  相似文献   
3.
文学语言是一种多重符号,它“一语双关”。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分为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层意义构成形象和图画,深层意义构成情感、思维或哲理。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深层意义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不着一字”法、双关法、象征法、析字法。表层意义是固定的、不变的;而深层意义则是流动的、变化的。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透过字里行间去领略作者的言外之意,去理解作品所蕴合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学可以使人们在语言文字的暗示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从文学与艺术的关系、文学语言的艺术性来阐述文学语言艺术审美教育的意义,从而通过文学艺术的熏陶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能力和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文章的创新,更是成为它鲜活的生命力。清人郑板桥强调写诗作文要“标新立异”,现代教育家叶圣陶也强调:“作文贵在新意”。千人一面,古今同腔的作文缺乏个性,读之如同嚼蜡,不会有人欣赏,只有充满个性魅力的文章,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才会生命之树常青。笔者认为作文的创新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儿童文学语言使儿童对各种事物有了准确的印象和理解,对于人物心理有了真切、细致的体验。儿童在诵读倾听的时候,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满足的愉悦感,同时逐步习得成熟的语言状态。提高儿童文学素养,是学前教育专业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该文旨在通过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一个示例,带动提升分析和鉴赏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特点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介绍《苏格兰人的书》独特的语言风格基础上,分析作者将旧的苏格兰方言和新的英语文学语言合一的目的以及这种语言的特点、运用效果,分析作品中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学与新型的革命性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意图和作用。通过这种新与旧的完美结合方式,作者不仅表达了他对家乡和家乡人民的深厚感情,而且表达了他强烈的历史发展感和对于古老的苏格兰通过新的革命方式拥有更光明前途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论文学语言研究的几个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从事文学语言的研究之前,有必要对这一研究的前提进行一番清理和辨析。文学语言研究的前提主要有对象的界定、方法论、文学观、语言观等。从这一观点出发,本文就文学语言研究的对象范围、方法论原则、文学观和语言观基础提供了初步的思考和意见。  相似文献   
9.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庄子却用他特有的语言描述事物展示着道,其境界是大而光明的,是通明沉静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文学语言的生成过程是由意的酝酿,象的构思,言的书写三个阶段构成的,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因“应物”而立“意”,为尽“意”而立“象”,为尽“象”而立“言” 的传达,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立意”,立象,立言的三方面进行审美的发现和审美的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既有审美功能又有意指功能的由“言”,“象”,“意”三层次构成的文学文本的产生,因此,文本结构不是自我封闭的,它是文学语言生成过程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学语言读解过程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