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主流理学的主要议题集中在天道性命上面,"天道"是形而上学的语汇."性命"则是心性论的语汇,理学思想中的形上学命题大抵是心性论的延伸,两相比较之下,心性论的问题更为根本.理学家一般都认为其心性论思想来自<孟子>,这样的溯源有文献及哲学理据的双重理由.但笔者认为理学家从<孟子>处借得诠释的正当性时.事实上已作了语义的转换工作.孟子的"性善"与"良知"两个核心概念原本只是纯粹的心性论语汇,理学家将它们扩充到形而上学去.天道性命因此相贯通.理学家的解释有哲学的理由.它可释为原语词蕴义之朗现.但这种朗现也可视为跳跃,其内涵已非原始语义所能拘束.  相似文献   
2.
汉代思想家承袭先秦儒家思想,从人性的善与恶角度出发,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绝大多数人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丛要性。这就为统治者重视教育、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3.
孟子所讲的“性善“之“性“,不仅仅只停留在生物学意义上,而且具有逻辑和道德的深远意义.孟子的“性善论“虽然认为人之生而固有四种善良的心,并承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作用,但强调的仍然是主观思想意识对人性的决定作用.所以孟子“性善论“构建了一个自律的伦理学体系,性善的实现是人后天自我修养的完善.孟子从“源头上“说“性“,展示善良的人性原型,主要阐述人的理性、自满性、理想性,检讨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这对于反思当代中国人性之善恶与人性之沉沦的实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孟子对教育的认识较其前人更加系统化。他明确指出了教育具有光大德性、范导人伦和保民强国的作用,其中以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内向性教育思想,重视教育者自身的道德成就,重视对被教育者启发引导,旨在通过道德理念和道德实践的结合启迪唤醒人心中固有的善性,并使之弘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孟子修身思想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强调从先天善端出发不断推扩,他立论的重点在于后天修养。孟子反复倡导人们要在主观上自凭"心"力,反身内求,提出了一系列影响至今的修身命题。要求人们不断提高境界,实现仁义满身,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不论性善论者还是性恶论者都认为物质利益对保持人的善性和转化人的恶性起了基础的作用;而就现代来说,改善人们的物质状况、调整物质利益关系对改良人性、构建和谐社会依旧起着根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并不是说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道德体制都很完备的善良的人,而是说在其本性里已经有了从善的因素,这表现为"四端",但是后天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人产生行恶的行为,这些都是"不能尽其才"的结果,所以孟子更加注重后天对人的培养,要在后天逐步修养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否则"人则无几于禽兽"。孟子把这个过程总结为"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在其性善说思想的基础之上又衍生出他王道的仁政思想。  相似文献   
8.
我国时下的生命教育理论是在借鉴西方生命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要想推进生命教育的研究,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存在着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资源。儒家坚信人性本善,挺立心性之体,解决了生命主体性丧失的问题;主张成己成物,生死一如,开出了原始儒家珍爱生命、乐观进取、修身持己、奉献社会的人生态度,到了宋明理学那里又进一步发展为天地一体、生死一如的至高境界。发掘传统儒家的生命智慧对检视与推进生命教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性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争论实质上是性善还是性恶之争。研究发现,先秦人性论已经不是简单的性善性恶截然二分,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一切有"善"价值的事物,都是"恶"的结果。性善是由性恶发展出来的。由恶向善的通路是"心知"。本文将从古代宗教中人性论思想萌芽入手,展现人性论是如何从原始宗教逐步转化而来,探讨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思想进而讨论性善性恶的联系与区别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