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科技要闻     
研制细胞膜蛋白激光检测技术现有的检测细胞膜手段大多是将膜蛋白从其所处环境中分离,或用不同方式如荧光标签加以修改,以分析它们的活性。这些方法不仅昂贵耗时,还可能会影响目标膜蛋白的功能。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化学生物研究院化学教授Darryl J.Bornhop等开发了一种名为后向散射干涉仪(BSI)的新型激光技术,能精确检测出膜蛋白和自然界中各种分子之间的结合力。BSI操作起来很简单,只要把2种分子混合装  相似文献   
2.
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确认,同性恋有遗传基础,是演化的产物。但是,这种不具繁殖优势的性状为什么没有被淘汰,至今仍没能得到解释。为什么会存在同性恋呢?有人批评说,演化生物学顶多算是猜想,但事实恰好相反。解剖学、生理学、胚胎学和行为学中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演化学家们都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但是依然还是有一  相似文献   
3.
潘光旦先生的学术生涯说明了人类学研究综合性取向的学术意义,他主张用多种学术理论,多种研究观察方法来思考问题,他在国民性研究方面提出的“位育”(adaptation)概念就是从综合性角度考虑到人类,历史,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而梳理出来的,正常的学术批评和讨论,也是潘先生综合性学术取向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在乌干达等一些国家,同性恋仍被视为犯罪,而一些宗教团体则认为同性恋者可以在接受“治疗”后变成异性恋.但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报道,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是生物因素而非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为同性恋.科研人员对409对同性恋双胞胎的基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提供了迄今最有力的证据,证明同性恋生来就具有同性取向.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校学生的性意识开放,公开化程度较高。21.2%的人对“性”感兴趣,有59.7%的人认为“性”不需要回避,14.6%的人表示对“性”无兴趣,表现出厌恶“性”的只占到3.1%。40.1%认为上大学谈恋爱正常,55%的人认为恋爱对学习没影响,18.9%认为恋爱影响学习;30.1%的人认为恋爱促进学习,31.4%认为恋爱是一种人生体验;14.5%认为是寂寞无聊;有占12.6认为随缘;而将恋爱作为结婚对现象仅占3.52%。在对婚姻最重要性”的调查中,49.6认为“爱情”重要,48.5%认为“责任”重要,4.98%认为志同道合,1.3%认为满足“性”。在调查中,24.5%认为“试婚”对婚姻有益。43.5%人对“试婚”选择模糊态度,不同意为32.4%。婚前性行为的调查中,11.70%不赞成,54.3%不支持也不赞成,33.6%赞成感情基础上的婚前性行为,5.3%认为满足生理需要,与结婚及感情无关,没感情也会发生性行为。44.8%认为婚前性行可以接受;48.1%认为双方愿意可以接受;10.2%认为应该谨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