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30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考复习中要建构知识网络,还不容忽视对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利用巧设开放试题促进思维创新;教学中精心点拨、层层推进完善思维逻辑;跨学科演练扩展思维广度。  相似文献   
2.
马凤杰  韩全宝  马浩彭 《科技信息》2009,(32):I0373-I0373
所谓逆向思维是有悖于人们通常的思维习惯的一种从相反的方向来考察事物,或者干脆把思考对象颠倒过来进行思考的方法,而正是这一特点,使得许多靠正常思维不能或是难于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逆向思维运用得当,往往会产生通过正向思维等常规思维难以达到的效果,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创新作用尤为显著。本文分析了逆向思维的一些成功案例,证实了逆向思维在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英语(chinglish)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母语规则和习惯出现的不规范英语.本文着重分析探讨了大学英语作文中国式英语的语用失误现象以及对目前英语教学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读者圆桌     
《世界博览》2010,(6):3-3
上世纪60年代,传播学界的“鬼才”麦克卢汉曾有一句名言——“媒介即讯息”,他认为对于人类的发展和变革真正起作用的力量不是媒介所传递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当我读到上期((Google共和国》时,这句话不禁又闪烁在我的脑海,并让我再次感慨大师穿透时空的睿智。的确,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乃至价值认同,在现实社会中又叠加出另一个社会空间——“虚拟社会”,  相似文献   
5.
课堂提问艺术是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诱导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重要手段。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思维是靠后天激活的,人的思维习惯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思维能力的高低在于思维习惯的好坏,教育工作者的职能就是靠自己的智慧、利用教材作诱导物,循序渐进地训练,培养受教育者的思维习惯,使之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有道是:激活的个性思维有着极强的创造性,它是创新的源泉。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学活动中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意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利用教学环节,渗透创新意识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因而在每一专题的教学前,可布置明确的预习提纲,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思考,打开思维之门,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如在学习"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时,可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作为自学提纲:①什么是减数分裂?它与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发展学生"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推理与判断"等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由此可见,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基础物理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非常必要,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目前由于一些专业课教材枯燥,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为解决此种情况,文章从教师备课方法、课堂讨论、习题布置和课堂总结四方面结合实例进行探讨,以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于鸿 《奇闻怪事》2010,(12):39-40
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孩子们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习品质中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做到这些,注重他们学习品质的培养,那么在学习上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人的行为能反映其个性,而观察社会行为尤其是语言行为也能发现这个集团(民族或国民)的性格。在日本的街头随时都能看到面对面说话的人不时地点头或鞠躬或嘴里说着诸如"すみません(对不起)"、"どうも(你好)"、"ありあとうございました(谢谢)"等的客套话。也经常能听到比如"私のような者にはなかなかかなわない(我可做不到)"等用诙谐的自嘲来抬举对方的语言。这些有形或无形的行为表现反映了日本社会人与人相处的文化习惯和行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