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边城》中,作家沈从文一方面以记忆中的湘西世界为原型建构了他的田园乌托邦,但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物命运中的一些偶然性事件的设计,使之同时被解构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沉隐痛之情也因此在字里行间浮现了出来。本文试从作者对偶然性事件的特殊安排角度来具体分析这种沉隐痛之情的根源及其它所产生的独特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叶朝海 《科技资讯》2012,(10):185-185
《体育新课标》强调:课改要体现多元化,多样化,趣味性。多媒体辅助教学随课改的脚步以崭新的布局,全新的概念深入到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手段的丰富了教学的策略,但也带来彷徨的一面,我们片面追求形式的新颖,夸大多媒体的作用,忽略了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我们在教学中盲目的追赶潮流,忽略了教学理念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就如何巧妙的运用体育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课改的发展,有助于体育教学课堂的延伸进行探讨思考。  相似文献   
3.
钱娜 《科技信息》2009,(29):210-210
在文学作品中,脏腑说虽偶能散现在某种场景或片段,却并不是常用来抒写人物性格以及心理变化的主要手段。但冯梦龙“三言”中的一篇《拗相公饮恨半山堂》,作者就是通过对拗相公王安石的生理的恶疾,来反映他的情绪情感;又通过对他的情绪情感的变化,来反映他的恶疾的状况。也算古代文学作品中,一种对人物心理特别的表达方式了。  相似文献   
4.
5.
简要寻绎了苏过成材之因,认为作为"三苏"后人中"最承家风者",苏过的人生与作品本应受到世人的关注,然迄今学界对苏过的研究少之又少。故而美学分析了《斜川集》的选材和旨趣,揭示了苏过诗文"哀愁患"、"大节大义"的美学蕴藉,展现了苏过"平实空灵"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两大目标 :1.对文廷式时伤乱的近体诗作系统梳理 ,为研究文廷式思想作准备。2 .尝试为文廷式近体诗中一些年代、事件待考、或有争议的典型代表作作出阐释 ,以就正于方家 ,为编选文廷式诗选注作准备  相似文献   
7.
杜甫报国忧民意识的思想意蕴与精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有过致仕的经历,但更多的时候是身在江湖,但这并未让诗人熄灭政治热情。战乱和动荡给诗人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冲击,更让诗人深切地体会到人民的苦难。杜甫深厚的仁民爱物情怀,让他在漂泊无定的人生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报国民意识。  相似文献   
8.
本以汉末人诗歌为钥匙,解读汉末人心态。认为《古诗十九首》反映出汉末人生与及时行乐心态,建安七子诗反映出汉末人生与匡时济世心态,进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末社会史,人心灵史。  相似文献   
9.
秦月诗集《秋之洞箫》演奏的是一阙阙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的初恋之歌。自幻把诗人带进初恋的情感漩涡之中,在情感的交汇、碰撞、单恋、思忆、相知等过程中宣示自己,突现自己,解放自己。从而完善和健全自己的人格。而《洞箫》吹出的主旋律却是悠缓而浑沉的自情调,这与诗人特殊的身世固然有关,但更多的是因受得刻骨铭心而难求心心相印生命同一的巨大反差造成的失落失衡心态。读《洞箫》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在强烈自幻色彩中主观情感与无情现实对垒时的受挫和伤感。  相似文献   
10.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当代影响最为深广的《论语》注本,注释简明扼要而不乏考证,翻译直白明确而不乏灵活,给初学者带来很大的便利,对《论语》和儒家文化在当代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但孔子的时代距今已2500余年,因而历代对《论语》中词语的解释时有见仁见智之处。就《论语·学而》中的"贤贤易色"、《论语·为政》中的"父母唯其疾之"的阐释,拟与《论语译注》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