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5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全国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高中会考的基础上实行了“3 2”方案,即高考科目的设置为文理科均考语、数、外,文科另加政、史;理科另加物、化。该方案在高考科目中,理科取消了政治科,这一新举措出台后在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利弊得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仅从政治学科的角度对“3 2”方案略陈管见,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邵丽的小说《刘万福案件》、《第四十圈》直接针对当下社会矛盾发言,引发了极大的反响。邵丽这些小说具有复调小说的特质。通过这些小说,邵丽指出,一些社会恶性案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和事件当事人的个人品质无关,而是社会整体矛盾影响的结果。通过这些小说,邵丽表达了自己对这个时代的忧思。  相似文献   
3.
着重剖析文廷式在庚子后期重要诗篇中所显示的诗歌风貌及其内涵变化,同时涉及道希独特的艺术品格及其常用的表达方式。重点分析了道希七律中的冠冕《落花诗》12首及冠冕上耀目的宝石《读元遗山集》四首。掌握了这些诗,就能基本理解道希诗的核心内涵及其诗歌艺术的根本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的“归乡叙事”中,对故土风景和人事的回忆和描述是故事的主题。鲁迅因循《故乡》中残旧破碎的“风景’’确立自己的启蒙者角色,并呼应其内心的悲痛和焦虑。《白狗秋千架》中的莫言则在传统的“归乡叙事’’之上,更多地复原故乡“风景”的多面之相,不仅消解了启蒙的意味,在更深的层面上,展示了故乡旺盛狂野的生命力。联系两部作品产生时的历史语境,可以一窥“怀乡人”面目。  相似文献   
5.
余光中和屈原,一位是誉满中外的当代诗人,一位是流芳千古的文人骚客。虽身处不同的时代,二者却在诗歌创作上有着某种潜在的渊源。本文将对屈原和余光中在诗品、爱国恋乡情怀、诗歌的美学内涵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屈原对余光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展现两位女主人公李平和潘桃的命运变幻,写出由乡进城和由城返乡的乡村女性命运变换,寄托了对她们生存和精神状况的忧思,这在当下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浪漫小说的怀乡是向并不存在或业已逝去的理想境界注目凝眸,以抒情笔法追寻与展现自然人性之美,以想象另一个桃源世界来表达对于现实社会的抵制与否定。以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为例进行论述,认为郁达夫的怀乡体现着从儒子到名士的转变;废名、沈从文两人回首乡关时的理想家园同中有异;萧红则以向童年回眸的形式开始怀乡之旅。这些差异反映了浪漫评论小说作迥异的文化身份及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8.
罗克韦尔(NormanRokwell1894—1978)与怀斯(AndrewWyeth1917─)是美国当代最受大众欢迎的画家。有意味的是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寻常百姓最易接受的写实绘画造型手法,以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去建构他们的画面内容。他们异常敏感地捕捉自己眼中有价值的东西,并借用逼真的外在形象细致地表现人们的内心世界。画风平易而朴实。无论萦绕他们画中的艺术情调是风趣幽默还是凝重忧思,真诚而又具象地表现自己的心灵感受,讴歌人的尊严与良知,推崇善美,是他们绘画艺术的共同特点和作品显现出来的首要品格。初看罗克韦尔的画,对他绘画造型逼真…  相似文献   
9.
岳振国 《长春大学学报》2014,(5):624-627,646
晁补之的羁旅行役诗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诗人旅途中的见闻,诗作绘旅途千姿百态之景,抒思乡念远之情,言感物伤怀之志,展现了诗人艰辛坎坷的人生历程。晁补之的羁旅行役诗写景状物细致,刻画描写传神,抒情表意深挚,诗中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寄寓诗人流转迁徙的感伤,表现了迭遭贬黜的悲情,蕴含了深重的人生感喟,诗作文辞洗练、意蕴丰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博览》:最近,全球变暖遭到了某些科学家的质疑,中国的转基因水稻、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充满了争议。这些似乎连科学家都搞不清楚的问题,更是让普通大众不知如何适从。面对此类关系到人类未来命运、民众生命的重大科学事件,公众到底应该相信谁呢?或者说,我们公众到底应该了解什么样的科学?请您从科学传播的角度,为我们解释一下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