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忠君观念与绿林化精神的冲突是作痛苦和悲剧心理产生的根源,同时也是作并不一味颂扬这些英雄行为的原因。作强烈的忠君观念指引着梁山英雄接受招安,但他又清楚招安的结果势必带来英雄的覆灭。宋、方挥戈,实为同类相残。鹬蚌相争,将同归于尽。忠义本应两全,但义不得已而毁灭。所热爱的英雄必须毁灭,使他产生浓烈的悲剧意识。这些矛盾长期撕扯着灵魂,使他产生近似于自虐的心理倾向,产生一种刺痛自己的需要和满足。《水浒传》这一悲剧的创作使作获得了刺疼自己的快感。作在作品中表达的他对传统思想某些领域的思考,使他成为明代反传统思潮发轫前,对传统思想产生重大疑问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晚清四大家遭亘古未有之变,怵于危亡,观照君国与自我,在政治与生命的挣扎中,真实深刻地传达了易代之际传统文人的特殊心态与情感。他们秉承温柔敦厚的传统,以比兴写哀怨,托物兴寄,组织缠绵悱恻的情感形态,朦胧迷离的意境,从而呈现出阴柔关与悲情关。  相似文献   
3.
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中一个主动放弃逃生机会而去选择慷慨赴死的维新志士。在历史上能这样为自己选择归宿的人物也是绝无仅有的。我认为促使他选择慷慨赴死的动机有三:其一,爱国忧民;其二,为实现自己心中资本主义的那幅完美蓝图而死(抑或说是为心中的信仰而死);其三,忠君酬主。而这三个动机的形成和他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生都处在矛盾中是谭嗣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4.
杜甫不仅继承了“忠君”的传统爱国思想,而且以其完美的艺术和高尚的情怀突破了传统的爱国模式,继承发展了“忧国爱民”的思想,使爱国主义的内涵更加丰满,也把爱国主义诗歌推向了新的境界,而杜甫对个体存在和思想的超越是突破爱国传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杜甫《哀王孙》是一首反映安史之乱中唐皇室悲惨遭遇的诗篇。诗中流露出很明显地“忠君”思想,导致古今论者对此诗评价悬殊。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诗中“忠君”思想的表层,就会发现杜甫在此诗中流露出的思想其实仍是他一贯的爱国爱民思想的流露。本诗“指陈时事,反思致用”的特质于我们认识那个特定时代有着不可忽视的“诗史”价值。今天的我们有必要对此诗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6.
夔州有众多的三国历史文化遗迹,"刘备托孤"等重大事件影响深远.桂甫寓居夔州时,站在爱国忠君的思想高度审视三国人物及事件,以现实主义诗人特有的敏感,挖掘三国文化的有益成分,藉优美的诗篇展现出来,成为在夔州弘扬三国文化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7.
范仲淹1046年到达邓州任所,1049年正月调往杭州。三年中,他在邓州创作了70余篇诗文。在他的诗文中,流露出他的三种心态:忠君怜民;重教惜才;旷达洒脱,平和自然。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天”作为终极信仰被虔诚的信奉。董伸舒将“天”作为其阴阳五行说的最高范畴,借助“阴阳五行”沟通“天”与“人”,进而“以类合之”,推论出“天人一也”。在此基础上,董仲舒一方面宣扬“君权神授”的“忠君”理念,为其大一统理论张目;一方面又旨在宣扬儒家的王道主张,为其施行保驾护航。如此,董仲舒将政统与道统这双重的政治旨归均在“天”的名义下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9.
李兆忠 《世界知识》2008,(19):64-64
周作人是日本“人情美”的崇拜者,在《日本的人情美》一文里,他赞同日本史学家内藤湖南的学说,认为日本固有文化里没有忠君的观念,忠君观念来自中国,因此不能将忠君看作日本的永久不变的国民性;在此基础上,周作人推出另一种与之对立的日本国民性——人情美,并劝人们“觇日本,不要去端相他那两柄双刀的尊容,须得去看他在那里吃茶弄草花时的样子才能知道他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忠君思想。文章首先论述君权思想的确立 ,这体现在最初的文学作品中 ;再论民心思安意识的文学体现 ;第三论述统治者对忠君思想的利用和推广 ;第四论述文人知识分子对皇上的殷切厚望以及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忠君之情 ,在以上基础上 ,分析忠君思想的益弊及对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