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胺类萃取过程中有机相含水量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通过有机相含水量的变化,研究甲基三烷基铵盐氯化物(N263)-仲辛醇-煤油体系在萃取过程中微乳状液的形成与破乳,并根据核磁共振谱峰的变化,讨论了水在有机相中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文题所述模型,以微乳液的稳定性理论为基础,综合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油-水界面上的缔合作用、界面膜弯曲时产生的附加能量、各种类型的混合熵以及表面活性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静电作用。所得模型正确地反映了含蛋白质的逆胶束系统稳定的原因,较好地描述了蛋白质转移后胶束大小的变化以及蛋白质转移率随电解质浓度变化的特殊的实验规律。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影响牛血清白蛋白进入皂化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P204)所形成的微乳液水池的因素,发现当萃取剂皂化度为87%时对蛋白的溶解度最大;在所考察的范围内蛋白质的浓度一般无影响;对于盐效应来说,盐浓度增加对蛋白质进入微水池不利,影响程度按NaCl,KCl,CaCl2的顺序依次增加;对于水相介质条件,当水相pH值为4到7时蛋白质较易进入微乳状液。利用pH和离子强度对蛋白质进入有机相的影响,可以通过调节pH和离子强度来实现萃取和反萃。  相似文献   
4.
制备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丁醇/正庚烷/水四组份体系的相图:讨论了体系中表面活性助剂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WC4H9OH/WCTAB对形成微乳乳状液单相区域大小的影响,通过电导率的测定研究了微乳的结构及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5.
本书的第一版是汇集1987年12月28日至1988年1月6日在耶路撒冷举行的第5届“薄膜和表面的统计力学”讲学会的所有演讲,于1989年出版。这次出版第2版更新了一些章的内容,并增加了最后三章。此书应用聚合物物理、微分几何、场论和临界现象等领域的工具来探讨几何和统计力学在一些材料中的微弱的相互作用。这些材料包括微乳状液、湿润的与生长的表面、易溶的液晶块、硫族化合物的眼镜和片状聚合物。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影响牛血清白蛋白进入皂化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P204)所形成的微乳液水池的因素,发现当萃取剂皂化度为87%时对蛋白的溶解度最大,在所考察的范围内蛋白的浓度一般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微乳状液理论配制了5%的高产氯氰菊酯微乳状液,并做了药效对比实验,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OP-10,正庚烷/醇/HCl体系形成W/O型微乳状液过程中的热力学函数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碳链长度的醇在不同温度下对微乳状液的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的升高和醇碳链中碳原子数的增加均有利于W/O型微乳液的形成和稳定。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用不同浓度的NaOH、NH3.H2O和Na2CO3皂化P204煤油体系的相区变化,讨论了皂化P204有机相形成微乳液的结构特点和萃取钒(Ⅳ)的机理以及萃取效率,并研究了皂化有机相和萃取V(Ⅳ)后有机相的红外光谱.  相似文献   
10.
掺水汽油微乳状液的生成和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研究掺水汽油微乳状液中不同类型及配比的复配表面活性剂和丁时对掺水量和临界温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掺水效率顺序为:亚油酸铵>油酸铵>油酸钠>硬脂酸钠>油酸三乙胺盐,十二烷基硫酸钠;临界温度依上列顺序升高.丁醇的加入量减小时,掺水汽油的临界温度和成本亦降低。道路试验表明,表面活性剂为2.47%、含水量为16.7%的微乳汽油与基础汽油(90 ̄#)相比,百公里耗油指标分别为8.5kg和9.6kg,其它性能基本接近,成本每吨下降250元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