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7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徐复观对孔子"仁"的诠释贯穿其学术思想发展的始终,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在1955年之前,他承继熊十力的思路,融合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释仁;从1955年开始,他切断仁与科学宇宙论的联系,同时又对仁作了本体论化的解释;1970年代以后,他指出仁的性格不是超验的,而是历史的、实践的,这才割断了仁与超验本体论的联系,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消解。这一过程是徐复观对熊十力学派本体观由承继到批判的演变过程,并能说明他消解形而上学思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徐复观对孔门艺术精神和庄子艺术精神这两个典型的阐释是并列平铺、各成系统的。中国艺术精神虽由庄子来彰显,但孔门毕竟也不是全无此义。所以,徐复观在全书之首特意安排一章写孔门艺术精神,实为其"儒道会通"做好铺垫。在徐复观看来,生命的艺术境界实为儒道两家共同推崇的最高人生境界,为人生而艺术实为儒道两家艺术精神的共同本质,而庄子虚静之心,也是儒家仁义道德可以自由出入之地,由此,徐复观打通了孔子的道德心与庄子的审美心。  相似文献   
3.
“逸”和“远”作为中国绘画的最高风格是如何可能的?徐复观通过对此问题的心性学考察,认为这是庄学精神逐步在绘画中落实的结果。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便把艺术问题与人格修养问题联系了起来,由此,便可进一步证明心性之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徐复观是中国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他从其独特的文化观出发,对20世纪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现代文化性格"作了深入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权衡了中西文化的各自价值及其关系.这些构成了徐复观文化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至今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复观对中国画人艺术修养之嬗变的心性学考察,论速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一画”之间的精神升进关系,而这种升进正是画人人格修养工夫之所致。在此基础上,徐复观进一步提出“画的究竟义”。由此可以解明艺术在以心性学为主导的中国文化中的根本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徐复观认为,只有到了孔子,才有对于音乐的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而在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中,建立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典型。在孔子那里,礼乐就如仁一样,不再是外在的、客观的形式,而是内在的、生命的自觉。正是这一思想,启发我们思考现代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徐复观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化思想独具特色.纵观徐复观的文化思想,我们可以看出,他关于文化与文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与文化的关系以及传统在协调两层文化的冲突所发挥的作用等文化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仍然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绘画理论围绕精神与技巧的讨论经久不衰。邓以蛰先生的绘画理论注重笔画,由笔画论气韵生动。徐复观围绕艺术精神论中国绘画里的人生。在色彩上,两人都主张水墨渲淡,但邓以蛰和徐复观分别从艺术效果和绘画者的审美意识角度来论证。在书画关系上,邓以蛰从形式构造上认为书源于画,徐复观则认为书画是完全不同的系统。在绘画史的研究上,两人用"气韵生动"的发展来构建体系,但邓以蛰的理论是以笔画为基础,徐复观则是以老庄思想为主导。  相似文献   
9.
作为当代新儒家重要代表的徐复观,在坚持儒家文化主体论的同时,并不贬抑道家,而是力图把儒道两家思想置于一个更大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融通,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全面而准确的疏释与评价。为此,他对道家文化的创立者老子、庄子、道家支派及儒道思想的融通等问题作了细致入微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前人及同代人未曾提出的新见解、新论断。把现代道家文化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