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旨在重新认识北宋张载所著《正蒙》对古宇宙论宣夜说的特殊贡献。采用文献考证,诠释、比较等研究方法,结论认为:张载对气的运动特性注意一分为二地看待并且从其运行不息的自身原因去探究,从而达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对天地关系的认识,则突破传统宣夜说不论及天地关系的说法,给出了一个新的宣夜说宇宙模型;抛弃传统宣夜说回避天左旋,右旋的做法,明确采纳左旋说。  相似文献   
2.
以礼为教作为张载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整个关学宗风重要特征的体现。本文从张载“受中庸”到“退居横渠”的生活世界出发,探讨了其“以礼为教”思想的形成过程,力图明晰其思想的源流,为进一步深入认识该思想的内涵乃至关学的要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封建制一直被认为是圣人所造的神圣家国制度。柳宗元径直从社会历史变迁的角度分析郡县代替封建的必然性,并从制度设计和制度价值等层面否定了封建制,解构了封建作为儒家政治理想载体的意义。张载在反驳柳论的过程中重塑了封建制,并从制度设计和价值层面论证了作为道德共同体的封建制优于郡县制,最后通过《西铭》为封建制奠定了坚实的本体论和价值论根基,使封建制重新获得了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柳宗元对于封建的解构,为后世儒者坚守封建政治理想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4.
以“气”为本的宇宙本体论是张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整个哲学的基础。张子认为气是最根本的,气即是道,非别有道。他的“气化论”唯物主义思想有力地批判了佛道二教的理论,为儒家学说建立了一个宇宙本体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载是关学的开创者,也是宋代道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在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献《中庸》思想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道学系统,通过对诚、性、中等范畴的阐述,构造了以《中庸》为体、本天以言人的宏观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张载的圣人观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其为儒家沟通天人关系和反对佛老思想的学术使命密切相关。张载的圣人观包括成圣工夫、圣人境界和圣人职能三方面的内容,分别体现在他的“变化气质”、“至诚得天”和“神道设教”诸思想当中。  相似文献   
7.
张载的生态伦理思想已经引起生态伦理学界的重视,但对这一文化资源的挖掘还不够。文章将古典文本与现代观念相结合,从张载生态伦理的本体论之维入手,对其提出的人与自然万物的"通一"关系、天地万物的"感""应"关系以及人性与天道的"合一"关系进行了阐释,对他从本源论的层面上开启万物皆有其自身存在价值的智慧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8.
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从宋代政治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寻找内政外交的指导思路,对《春秋》作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其《春秋》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确立《春秋》在五经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第二,以天理作为研习《春秋》的理论指导;第三,积极参与处理夷夏问题,为解读《春秋》提供现实政治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载的学思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始自《中庸》;遍读佛道;返求六经,归宿《易》学。儒家《中庸》的“性与天道”是张载一生学术求索的起点和方向,对道教与佛教的学习与思考则深化了张载的形上思辨,以《玄纲论》和《楞严经》为例可见这种影响。针对儒家的“知人不知天”和佛道的“知天不知人”的各自弱点,最后张载以《易》为宗,为儒家的伦理道德、价值理想建构起一个形上本体和终极真理的依据,形成既“知天”也“知人”的理论体系,表现了他“学必如圣人而后已”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张子全书》附录一为“张子传记资料”,收有四篇作品,依次为吕大临撰写的《横渠先生行状》,脱脱等撰《宋史·道学·张载传》,冯从吾《关学编·横渠张先生传》,黄宗羲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献公张横渠先生载传》。从写作时间来看,吕大临的《横渠先生行状》初稿、修改稿都应是张载去世后最早追忆其生平事迹的珍贵文献。吕大临的《横渠先生行状》写得生动、具体、全面而又重点突出,是一篇优秀的传记作品。这篇传记成为元代史官修撰《宋史·张载传》的主要资料来源,也是明清学者研究宋明关学发展、理学发展的一篇重要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