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7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开张爱玲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在她笔下丰富、繁复的意象当中,月亮是一个常常与主角相伴的重要角色。在她充满张力与质感的文字叙述当中,关于月亮的描写在她成功的心理刻画中往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因此而赢得了读者的喝彩。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作为一个在“乱世”之中追求个性、自由、自主写作的独特的一个,作为一位不属主流又漠视政治潮流,而被中国现代正统文学史排挤在边缘的文学家,在近几被“发现”了,甚至成为一些所谓“新都市”作家追慕的“典范”。她的被“发现”,得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海外学者的推崇。在中国大陆80年代以前的文学史上,根本没有张爱玲的名字,即使提及也多当作“反面教材”,而在海外研究者眼里,她却有极高的位置。如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给了鲁迅26个页码,却给了张爱玲43个页码。有人甚至认…  相似文献   
3.
自恋与自审情结是活跃于张爱玲《传奇》中的两个精灵,它们决定了张爱玲深沉的忧患意识,复杂的抒情底蕴和细腻的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4.
魏加尧 《科技信息》2012,(32):211-212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往往超越了对女性形象的平面描写,她善于通过对爱情、婚姻、家庭、社会环境的剖析,揭示女性如何质变成自私、冷酷、变态乃至异化的悲剧性格,展现女性的生存现状和困境。本文首先对张爱玲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独特性作归类研究,以此和传统女性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此外,从作者所处的时代大背景、独特的个人经历、成长过程中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等多侧面揭示其创作成因。  相似文献   
5.
在《半生缘》中,张爱玲所描绘的意象、场景,处处弥漫着压抑的阴气,悲凄的结局平添了丝丝的感伤。行文中,让人窒息的阴气与各种各样的“封锁”很自然地连接在了一起,处处体现着张爱玲的“封锁.情结和荒凉美学。本文即从“封锁”出发,探究《半生缘》中的“封锁”情结体现。  相似文献   
6.
服饰话语是张爱玲小说中的常态化美学呈现,此类话语的叙事策略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比照、暗示等策略来指涉服饰话语的内隐意义,进而呈现人物性格和形象;二是运用聚焦、绾结等策略来融合种种服饰符号,使之成为小说时空构建的基质。诸此策略的运用使得服饰话语成为张爱玲小说中观照人物性格的道具与平台,和建构叙事时空的节点与纲纬。  相似文献   
7.
1943:三个人的"通俗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3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具有"潮头"意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赵树理、徐訏、张爱玲分别凭借自己的作品走向时代的风头浪尖,在解放区、国统区和沦陷区分别引领了通俗文学的潮流.本文拟从三人不同的"生态位"来探索各自的"通俗世界",并试图在三人"不同而并立"中探寻"三流合谋"通俗文学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用嘲弄和批判的笔法,书写她作品中包括父亲在内的男性形象,他们由表及里的残缺情形,表达了她对男性世界的无情贬抑和彻底颠覆。被张爱玲放大了的男性的人性弱点与阴暗面书写,是建立在人与时代的命定结构关系之上的。这别有意味的男性世界重设,消解了张爱玲对现实与未来的荒凉感和悲剧感,是她荒原意识的另一种诉求。  相似文献   
9.
"平淡而近自然"1955年的大年初二(1月25日),纽约曼哈顿区八十街一座普通的公寓内,六十岁的胡适在这个全球最富庶的城市读着一本关于饥饿的故事。这已经是第二遍在看了,他看得非常仔细,不时为之动容。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魅力,这使得她的作品在埋没了几十年后仍大放异彩。她的小说侧重于对人性恶的否定性批判揭露,表现了特定时期人们的普遍迷茫,失落与疯狂。艺术上溶传统文学手法和西方表现技巧为一炉,使她的小说深沉、含蓄而又充满了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