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9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小龙 《当代地方科技》2009,(8):168-168,105
以儒家伦理为核心意识的“文治”,其背后的支撑恰恰是“武功”。科举的盛衰,随国运而升降,而非国运随科举升降。近代武人的崛起,盖内外患交困之下整个局面的渐趋崩盘而不得不已,若过多的归咎于科举的废除,似有因果倒置之嫌。  相似文献   
2.
死刑废除思想从两百多年前贝卡利亚首次提出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理论.废除死刑也成为了世界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基于根深蒂固传统报复观念、严峻的社会治安现状等,我国目前仍应该保留死刑糊度。同时.刑罚的日益文明化和去残酷性也要求我们寻找一条转变死刑制度的道路.以期在将来实现废除死刑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简讯     
美(mel)、方(phon)和宋(sone)都是与声响有关的单位,以上三单位的中文译名原各有口旁(、、),1977年7月2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计量局《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废除口旁的美,用美;废除口旁的方,用方;废除口旁的宋,用宋。其中的和已被收入《新华词  相似文献   
4.
中国废除死刑的障碍并不是经济发展水平低或者国民素质不高,而是民众关于死刑的报应观念及政界关于死刑的威慑观念。改变关于死刑的报应及威慑观念是废除死刑的必由之路,而观念的改变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下或国民素质的高低关系不大,主要是一个启蒙、宣传、教育问题,政府应承担起这一重任,学界在改变观念方面也应该有所作为,成立推进死刑废除的民间组织并从事相关活动或可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5.
陈秋如 《科技信息》2007,(24):12-12,24
本文立足死刑的存废近年来引发的广泛讨论,对我国现行死刑制度有其历史文化渊源和现实依据,废除死刑同样具有其相应的时代意义和充足理由,二者的冲突争论越来越明显,正是社会、法制、文明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组织卖淫罪有关问题的研讨一直是刑事法界和司法实务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强迫"是否应成为组织卖淫行为的手段"、他人"是否包括男子、多名组织卖淫者之间是否有主从犯之分及其死刑的存废问题一直是学术争论的焦点。不论是从学术上还是司法实务上研讨,对该罪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具有较高的价值。因而以司法实务为切入点,主要从组织卖淫罪的特殊理论和组织卖淫罪修正的构成两个问题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7.
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刑法修正案(八)》,废除近年来较少适用或基本未适用的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此举再次引发死刑制度能否首先在经济犯罪范围废除的讨论。本文就经济犯罪的真正范围界定谈起,探讨经济犯罪首先废除死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赞成废除死刑的绝大多数法学者都认为中国目前的法制还不健全,尚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为废除死刑做准备的重点是改革刑法.本文作者认为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从哲学的角度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刑事法治的文明和人们价值观念不断趋于理性化。刑法谦抑的价值理念,越来越受到中外法学家的重视和倡导,并在刑事制度中逐渐得到了体现,在此大背景下,我国制定了刑法修正案(八),在探讨刑法谦抑价值的有关理论问题的同时,并给予法治实践以指导,转变了刑法的工具性观念,倡导刑法的人权保障理念,确保刑法成为善良公民和犯罪人的大宪章。  相似文献   
10.
死刑是当今世界上最为严厉的一种刑罚,又称为极刑.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死刑这种自人类野蛮时期开始的残酷刑罚方法,愈来愈受到人民的质疑,废除死刑已成为今天文明世界的共同愿望.中国,是一个历来以"严刑酷法"威震于世的泱泱大国,在今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行法治,重视人权的现代文明的新形势下,废除死刑是大势所趋,完全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