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12篇
  免费   278篇
  国内免费   385篇
系统科学   258篇
丛书文集   277篇
教育与普及   233篇
理论与方法论   36篇
现状及发展   102篇
综合类   8369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350篇
  2022年   313篇
  2021年   411篇
  2020年   294篇
  2019年   260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90篇
  2016年   214篇
  2015年   301篇
  2014年   453篇
  2013年   386篇
  2012年   450篇
  2011年   451篇
  2010年   470篇
  2009年   470篇
  2008年   464篇
  2007年   479篇
  2006年   334篇
  2005年   290篇
  2004年   288篇
  2003年   266篇
  2002年   260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206篇
  1999年   219篇
  1998年   175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针对结构平衡图与结构非平衡图的网络拓扑,考虑了一类具有外部干扰的耦合时滞神经网络模型,分别设计了其固定时间同步控制协议.借助固定时间稳定性理论与不等式技巧,获得了耦合网络在固定时间内达到同步的充分性判据,给出了具体的收敛时间上界,并验证了固定时间同步网络的鲁棒性与抗干扰性.为了扩大网络模型的适用性,考虑的神经网络激活函数为非连续的函数,可借助微分包含与集值李导数理论解释非连续微分方程的动力学行为.最后,分别在结构平衡图和非平衡图下对耦合神经网络的固定时间二分同步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了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及理论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3.
热运动对纳米级磁流变液系统的颗粒团聚行为和宏观流变特性扰动影响不可忽视.为研究施加外磁场后系统微结构与热运动间的关系,探讨在不同颗粒粒径情况下热运动能量在系统总能量中的占比.采用CCD设计方法,分析Monte Carlo仿真获取的颗粒位形信息,生成关于外磁场磁感应强度、颗粒粒径和体积分数的系统热耦合系数<λ>回归模型;成链团聚的临界颗粒粒径计算值比文献经验值高出约23%,证实在考虑系统内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纳米级磁流变液具有更严格的流变现象临界发生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前弹性体的解耦大多以静态实验标定的方法求解,而缺少对弹性体建模的理论分析。以六维力传感器弹性体中的上E型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结构和约束条件建立力学模型,通过薄板弯曲理论推导出上E型膜在仅受Z方向载荷FZ时受迫振动过程中任一瞬时的动扰度表达式,并求出动态应变输出。仿真实验表明理论推导与实际情况较吻合。  相似文献   
5.
6.
通过正则变换 ,用代数法求解了电感耦合电路的量子涨落 ,并指出电感耦合电路不存在量子压缩效应。  相似文献   
7.
利用降价法研究了多孔介质中一维核废料污染问题,此模型由一非线性抛物-椭圆耦合偏微分方程组的初边值问题来描述,对此问题给出了一个关于时间和空间均具有二阶精度的差分格式,并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亚东干人的语言“是百年前地道的陕甘方言”;有些语音及口音与今天陕西关中一带甚至宁夏回民的口音一模一样。在翻译东干语 (或研究东干文化 )时要注意遵循历史上约定俗成的、传承下来的思维规则 ;要把语音和语义结合起来。正确的翻译 (或研究 )对促进民族、地区间文化交流及扩大对外开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项目简介:该项目通过对污泥干燥、脱水、改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完善污泥预处理工艺和干化设备,实现污泥渣替代石灰石用作水泥原料的资源化利用,达到污泥处置的无害化、减量化,并通过中试,以产业化方式推广该项技术,为消除北京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二次污染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项目自主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专利三项国家级专利技术。  相似文献   
10.
Based on the researches on rock type, the mode of occurrence, diagnostic minerals and creatures, the sedimentary geochemistry and organic facies of Chinese marine source rocks from wells and outcrops, an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developmental modes of foreign marine source rock, the authors consider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objectively make clear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with high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by either single mode of preservation or high organic matter productivity.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geological featur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oproterozoic-Lower Paleozoic marine source rock is generalized into four modes, namely, thermal water activity-upwelling flow-anoxic; carbonate gentle slope-upwelling flow; xerothermic climate-brine euxinic milieu; and humid climate-retained euxinic milieu; as the Lower Cambrian undercompensation basin organic facies (the Tarim Basin, South China and southwest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arbonate gentle lime mud bound organic facies (the Upper Ordovician in Tazhong region of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Lower Silurian in the Upper Yangtze Platform), the Middle Cambrian evaporation laggon organic facies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Upper Yangtze Platform), enclosed undercompensation terrigenous bay organic facies (the Middle-Upper Ordovician in the west of the Tarim Basin, the Lower Silurian Long- maxi Formation in the Upper Yangtze platform). Chinese marine sedimentations with lower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are generalized into two modes of consumption-dilution mode of open epicontinental sea and depletion-dilution mode of supercompensation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