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综合类   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据英《新科学家》2002年6月1日报道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TomDauwe发现 ,蓝山雀和大山雀尾部羽毛中的重金属含量对它们生活地区的污染程度可给出可靠的信号。Dauwe和他的同事分析了在一家金属加工厂附近捕获的32只成年的大山雀和8只蓝山雀的尾部羽毛 ,发现其中的铅、钙、铜和锌等金属的浓度比那些在清洁地区(如大学校园内)捕获的10只蓝山雀和50只大山雀羽毛中的金属含量高得多。例如 ,在污染地的大山雀羽毛中的铜含量比校园内的大山雀高34倍。研究还发现 ,羽毛中金属的浓度比血液和细胞组织中的浓度高 ,因此…  相似文献   
2.
吴刚 《知识就是力量》2011,(12):F0003-F0003
生活在非洲名叫山雀的大鸟,在产蛋孵化之前,都要建造一个圆形的类似产床的高台,所有山雀都会在自己的高台上哺育后代。而高台的作用是,防备旱季结束后,自己宝宝被突降的雨水卷走。  相似文献   
3.
杂色山雀(P arus varius)为东亚特有鸟类、分布呈片段化.为了深入了解杂色山雀中国大陆各地理种群遗传水平现状,分析了杂色山雀8个地方种群49个样本的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1143bp)和部分ND5基因序列(957 bp),所测样品全长共2.1 kb.结果显示:T、C、A、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5%、37.4%、28.9%、12.2%,A+T含量(50.4%)略高于G+C含量(49.6%);发现17个变异位点,其中单变异位点为7个,简约信息位点数为10个;检测到14个单倍型,8个地方种群共享一个单倍型(Hap-1),说明这个单倍型是个较古老的单倍型,也反映了这几个群体间的分化是不显著的.5个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822 39,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 82,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4.663 83,总体上看,杂色山雀具有较低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五个种群的Nm值为5.282 21~17.33645,Fst值为0.002 07~0.086 47,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和TCS网络图进一步分析表明杂色山雀遗传多样性较低、基因交流非常频繁、种群间的分化不显著.中性检验显示偏离中性期望值,表明种群在进化的过程中出现过群体急速扩张事件.  相似文献   
4.
卢汰春 《大自然》2012,(3):12-13
台湾黄山雀(Parus holsti)又叫台湾山雀、黄山雀,隶属于雀形目山雀山雀属,是中国鸟类特有种,仅见于台湾地区。  相似文献   
5.
对大山雀(Parusmajor)和沼泽山雀(P.palustris)巢地选择中17个生态因子作了比较研究,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得知:两种山雀在9个环境因子中都以平均树高(y2)、中心上层植物盖度(y4)和树种多样性(y5)三个生态因子判别力最强.为主要环境因子;两种山崔在8个洞因子中都以洞口短径(x2)、洞口内径(x5)和洞底短径(x8)三个生态因子判别力最强,为主要洞因子.在巢地选择中洞因子比环境因子相对重要(x2=26.22>13.99)两种山雀巢地选择中的区别是:3个主要环境因子中,大山雀与沼泽山雀相比较差异极显著(fmd=6.02>f0.01);3个洞因子中沼泽山雀与大山雀相比较差异极显著(fmd=6.02>f0.01).  相似文献   
6.
周放  孙仁杰  韩小静 《广西科学》2006,13(1):75+80-75,80
报道2003年7~8月和2004年5~12月在广西崇左、那坡、隆林等县观察到在广西鸟类未记录过的绿背山雀(P arusm onticolus)和黑头金翅雀(C ardu lis am bigu),并采集了标本,其中绿背山雀标本在2004年12月15日采于广西隆林县金钟山,黑头金翅雀标本在2004年5月6日采于广西隆林县大哄豹。采集的标本保存在广西大学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有7种鸟类在上海市内首次被发现:楔尾鹱(Puffinus pacificus)、大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rgii)、赭红尾鸲(Phoenicurus ochruros)、栗头鹟莺(Seicercus castaniceps)、淡尾鹟莺(Seicercus soror)、红胸姬鹟(Ficedula parva)和杂色山雀(Parus varius),其中楔尾鹱和淡尾鹟莺为迷鸟,其他均为罕见旅鸟.楔尾鹱的出现推测为强台风"海葵"所致,杂色山雀系北方种群南扩,其它记录得益于上海地区近年定期开展的鸟类监测活动和日益壮大的观鸟群体.  相似文献   
8.
使用线粒体控制区(529bp)和核基因(9个微卫星位点)作为分子标记对杂色山雀(Parus varius)在中国大陆8个分布地的70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在所有样本线粒体控制区序列中共识别出10个单倍型,整体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176;单倍型多样性(Hd)为0.533;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0.892.在线粒体水平上,杂色山雀中国大陆种群处于线粒体DNA多态性较低的范围内,遗传多样性较低.微卫星数据显示,70个样本在9个微卫星位点上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05~0.863,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55±0.1720;8个分布地样本各自平均等位基因个数(K)在1.4±0.53~9.4±2.46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He)在0.444±0.5270~0.808±0.1929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在0.167±0.1976~0.738±0.1634之间.在核基因水平上,杂色山雀中国大陆种群遗传信息丰富,遗传多样性较高.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中国大陆地区杂色山雀指名亚种8个分布地样本混杂在一起;样本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119,基因交流值为3.82.样本中的大部分变异是来自种群内且这种变异达到遗传分化的显著性水平,显示了中国大陆杂色山雀指名亚种8个分布地样本为一个地理种群.错配分布图以及中性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杂色山雀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发生过扩张事件.对于中国大陆地区杂色山雀的保护,应该将其作为一个进化显著单元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探索》2005,(12):6-6
美洲山雀的叫声不仅悦耳动听,而且具有报警的作用。最新研 究发现,这种鸟儿能够通过改变自己的声调来提醒同伴附近有危险 的掠食者。研究人员捕来一些美洲山雀,并向它们出示掠食者和非 掠食者的照片。结果发现,当面对掠食者的照片时,美洲山雀焦躁  相似文献   
10.
正鸟类的迁徙是世界上最为壮美、最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之一。每年都有数百亿的鸟类往来于它们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它们跨过高山峡谷,飞越崇山峻岭,横跨湖海,只为了一个信念,回到那片生养它们的地方。从冰天雪地的南北两极,到炎热干旱的撒哈拉沙漠,从世界之巅的珠穆朗玛峰,到碧海蓝天的南太平洋,几乎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迁徙鸟类的身影。但是所有的鸟类都会迁徙吗?什么样的鸟算是候鸟,什么样的鸟又算是留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