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巾帼风采的礼赞——从《木兰诗》看木兰形象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兰诗》将术兰这十女子形象置于战争的环境中.置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利益矛盾的交织中来展现她的性格筹以及这种性格筹所包含的化内涵。应该说.北魏的战争环境,导致经济破坏.人口男女比捌失调.是《术兰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北方请民族的尚武粗犷的民风民俗.是《术兰诗》产生的化环境;禾兰采中无兄长的现实状况.导致丁术兰具体的出征行为。然而.当时的人们井没有认识到术兰形象所可能包含的人生价值观.最终将其纳入了中国传统化的行为规范之中。  相似文献   
2.
邵蕊 《中州大学学报》2013,30(1):105-107
浙江南部是我国南方地区石棚墓的唯一分布点,探讨浙南石棚墓的起源有有助于在更广的层面上认识越文化。除了浙南地区,辽东半岛也是石棚墓的分布点,探讨两地区石棚墓的相互传播关系一直是考古研究的热点。已有的考古研究集中关注于两个地区石棚墓细节上的不同,未能从宏观上把握两个区域石棚墓所反映出的墓主人共同的精神需要,即“尚武”性。根据国内已有的考古资料的多方对比与分析,以及世界“巨石文化”的共性文化特性,浙南石棚墓与辽东半岛石棚墓葬均可能源于同一远古氏族。  相似文献   
3.
陇右文化依赖地域之便,东与中原文化接壤,吸收和发展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汉文化传统,西与高原大漠的西域文化唇齿相依,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与汉文化荟萃于此,从而形成了充满生气活力、刚毅豪放、尚武侠义、开放的陇右文化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秦文化对秦的兴衰存亡的影响这个角度出发,通过秦的尚武文化和法度文化的特点来阐述秦朝文化的特点和发展以及它对秦王朝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凤霞 《科技信息》2012,(14):156-15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尚武崇德的历史回顾与反思、时代特征和时代价值方面进行梳理、对比、逻辑分析,试图围绕尚武崇德的渊源、发展、重建及汲取他国国技精神和道德规范,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当代尚武崇德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6.
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正面战场开展最成功、最受世界关注、所获评价最高的战役。它不仅处于中国抗战的关键点,而且也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点;不仅改变了中国抗日战场的被动局面,开创了中国正面战场战役反击的先例,而且成功逆转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连遭失败的形势。会战中战区总指挥守土有责、与城共存亡的精神,将士英勇顽强、敢于牺牲的精神以及民众同仇敌忾、团结一心的精神,是对尚武好勇、自立自强、爱国爱种之湖湘精神的最好诠释和体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从开元、天宝年间留存的干谒诗入手,着重探讨了开元、天宝年间诗人在干谒诗中对自我形象的刻画。  相似文献   
8.
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救亡图存的迫切使命,新陈代谢的急遽步伐,给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复杂多变的印记;同时也造就了像梁启超这样的"英雄"和"思想勇士"。个人是时代的产物,而思想是现实的反映。只有将梁启超这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放在近代中国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和历史潮流中加以考察,我们才能确切地把握他的本质,认识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地位、真实意义和价值。尚武思想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追求冒险、竞争、进取的精神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不小的冲击。尚武思想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受尚武思想的鼓荡,军国民体育思潮乘势而起,社会上刮起了一股"尚武"之风。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对近二十年学术界关于梁启超"尚武"思想研究的成果进行剖析和归纳,主要从梁启超"尚武"思想的成果、专论梁启超"尚武"思想的代表性观点以及对这些观点的评述,指出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期对读者或学人的体育实践或研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刘岩 《创新科技》2004,(10):25-27
<正> 美国文化学者本尼迪克特指出,菊花和刀是日本人的两重性格,"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即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从开元、天宝年间留存的干谒诗入手,着重探讨了开元、天宝年间诗人在干谒诗中对自我形象的刻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