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9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07,(11):60-60
宜昌楠是华中地区特有的国家二级保护珍贵树种,是樟科楠属常绿乔木植物。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于1985年从湖北乡土树种野生宜昌楠开始选育,经过近20年的培育筛选出的楠属园林栽培新树种。2003年通过湖北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在长江大学的具体指导下,荆州市森生苗木研究所大力开展了宜昌楠配套技术的研究与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2.
杨恺 《广东科技》2014,(19):66-68
田垒祖籍河南濮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生于湖北枝江江口镇,父亲是抗战老兵,随刘邓大军转业湖北宜昌。1977年恢复高考后,田垒考入湖北农机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后分配在英雄城南昌。1992年受小平南巡讲话鼓励,他放弃国企副处岗位,大雁南飞到中山市科级工厂担任分厂厂长。2000年,组建中山市科力高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  相似文献   
3.
宜昌是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呼应汉渝,也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新一轮城镇化应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克服城镇化发展的阻碍因素,结合区域特色,实施融都市区发展、全域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低碳生态智慧发展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现,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采用原位监测在夏季从三峡库区到下游枝江的长江干流区段选定监测点进行日间水体环境指标测量。结果表明,三峡大坝上下游表层水温有明显差异性,西陵峡内长江水温无较大变化,流经宜昌城区后水温高于三峡水库。经水库温度分布模拟,三峡水库水温各季节分布差异明显,体现出水温分层现象,最低水温出现时间向后推迟。大坝下游溶氧较高,风速强也会使DO上升。从西陵峡口开始表层水体pH不断下降,应考虑实施兼顾生态保护的水库调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三峡大坝的全面竣工,宜昌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体育旅游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本文拟从宜昌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个人观点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两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中,列举宜昌和上海金山区明清时期代表性的建筑进行简单对比,分析两地的历史文化的特点和异同。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峡工程所在地、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共同的重要增长极、“三峡经济区”的重要支撑点三项得天独厚的条件决定了宜昌“世界水电旅游城”的战略定位,最能代表世界水电旅游城文化基础的主要是四大系列文化品牌:“世界之最”的水电文化品牌;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品牌;绚丽多彩的群众文化品牌。其中,水电文化品牌是主导品牌。  相似文献   
9.
社会建置,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今宜昌市行政区是古代社会行政建置不断发展的结果。本文从地方建置开发的角度,摭取有关史料进行具体的分析。在勾勒秦汉至隋宜昌地区社会建置的历史轨迹的同时,着重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宜昌建置与户口的变化及夷陵行政建置由县级上升为郡级的背景,论证了古夷陵的历史地位和今宜昌市开发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0.
宋代,宜昌经济是以稻、麦为主的农业经济,粮食作物生产已发展为夏、秋两季,生产技术能力尚停留在火耕水耨和火耕畲田阶段。其他经济作物主要为茶、笋、漆、椒、橘等。鱼业生产是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捕鱼业技术精湛,具有地方特色。水上运输、码头经营繁盛活跃,商船云集,是宜昌重要的对外窗口,上而川滇、下而湘鄂吴越。本地民风古朴、民俗俭勤、自给自足,承延着原始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