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近年来,这种景象在我国北方越发罕见了。气候变化对我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的影响日渐明显,更考验人类的责任心与智慧。"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在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笔下,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大雪飞扬的气候状况跃然纸上。不过,倘若岑参来到现在,他会惊讶地发现:临近12月的北方还是一片温暖的景象,2013年的北京则百余日未见雨水。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2013年9月23日,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一经发布,立即吸引了全球各方关注的目光。报告  相似文献   
2.
3.
汪永进,男,1959年4月生,1987年从南京大学地质系硕士毕业到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任教,2000年获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3年被选为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2005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所领导的“东亚季风区重大环境事件、气候突变过程与现代环境生态效应”团队被评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在最近揭晓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中国典型季风区分子化石记录的生物分布的空间分异。方法利用GC-MS对典型季风区泥炭剖面进行分子化石的检测和分析。结果全新世时期,不同季风气候带的正构烷烃分布特征明显不同,从南到北依次为nC29—nC31(少量为nC25)—nC27,nC29,nC31为优势,说明不同地带同一时期植被输入呈明显的分异特征。结论中国全新世不同空间格局的生物,从南到北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点,是生物-气候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季风区气温与降水变化及其时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东部季风区20个测站1960-2012年气温和降水量的月值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季风区各区域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突变现象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2年季风区各区域均有增温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突变,东北地区发生突变要早于其他地区,北方地区的增温幅度大于南方,存在4年左右周期,8~16年的准周期,气温的高频变化周期在内陆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年降水量在53年里处于波动状态,四川盆地、华北地区和季风区西北部地区降水有减少趋势,长江流域下游降水有增加趋势,其他地区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存在2~4年周期、8~16年左右准周期,降水的低频变化周期在近海地区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定西科技》2005,(2):16-18
临洮县地处甘肃中部,境内海拔在1730-367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7℃,年降水量在317-760毫米之间,无霜期80-90天。特别是洮河沿岸属半湿润温带季风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冬暖夏凉,是发展球(宿)根花卉的天然良场,加之洮河水系在县内流经115公里,河谷宽阔平坦,土壤成份极宜适宜花卉生长。同时,临洮县花卉栽培历史悠久,名优花卉品种繁多,并在种源、土地、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开发的潜力和背景非常广阔。近年来,临洮县把花卉产业作为最具优势和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来抓,立花为业,立花名县,着力在扩大规模、壮大龙头、集约经营、提高效益、开拓市场、培育品牌上狠下功夫,有力地推进了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关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旱涝预报的新方法-灰色GM-DW指标匹配预报方法。经过实际情况证,该预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并将该方法用于枣庄地式区的蜡涝预后分析中。  相似文献   
8.
使用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第1~3阶段中共61个气候模式的数值试验结果,首先定量评估了它们对于当代中国年平均、夏季和冬季降水气候态的模拟能力,而后根据择优选取的26和16个气候模式分别对全新世中期和末次冰盛期中国季风区面积、季风降水以及季风降水强度变化进行了集中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参考时期,全新世中期中国季风区面积、季风降水及其强度分别在26,26和22个模式中模拟增加,平均增幅依次为10.7%,18.7%和7.3%,这主要是源于轨道强迫所导致的夏季经向温度梯度的减小以及夏季东亚与临近海域间热力对比的增大,海洋反馈的作用相对有限;上述模拟结果与季风区内的地质记录基本相符.在末次冰盛期,中国季风区面积和季风降水在15个模式中减小、季风降水强度在所有16个模式中减小,平均减幅依次为7.7%,25.1%和14.3%,夏季经向温度梯度的增加以及纬向和经向陆地和海洋间热力对比的减小是其内在动力学机制,海洋反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上模拟结果与季风区内较为有限的地质记录是定性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1979—2012年土壤湿度、地表平均温度、土壤蒸散量、土壤类型格点数据构建骤旱(flash drought, FD)指数,分析中国东部季风气候区骤旱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不同土壤类型对骤旱响应规律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季风区骤旱次数与时间总体呈“南少北多”格局,气温变化是影响骤旱发生的主导性因素;东北部与中部发生的骤旱时间和频率最高.2)年际骤旱次数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区域内骤旱年平均发生总次数为40~50次,总时间为520~670 d,最大发生次数为56次,发生频率>0.04.从平均时间上看,淋溶土、初育土、人为土和铁铝土对骤旱的响应最为强烈.3)不同土壤类型骤旱年际变化分为2类,第1类分布在北部地区,在夏季达到高峰,春秋季几乎不发生;第2类分布在南部地区,在夏季达到高峰,且伴随着春秋季小高峰.   相似文献   
10.
东亚季风区植被变化对局地气候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CSM(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模式3.5版本,研究了东亚季风区森林覆盖度增加对局地气候的短期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森林覆盖度增加后,全年平均气温降低0.93℃,其中夏季降低1.46℃,冬季降低0.40℃,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在该地区的影响.森林覆盖度增加后,全年平均降水增加,其中4月份降水增加最显著,达到7%.森林覆盖度增加后植被的蒸散作用增加是导致该地区降温的主要原因.夏季比冬季降温明显主要是由于夏季蒸散比冬季大.蒸散增大的同时也导致了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再加上森林覆盖度增加引起地表粗糙度增加,从而形成气旋式辐合及异常的垂直上升运动,导致降水增加.此外,森林覆盖度增加也使地表反照率降低,造成地表反射短波辐射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