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4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育华 《吉安师专学报》2004,25(B12):254-255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来有"尊老"之传统,长久以来,"尊老"思想被冠以孝治的产物,但在商周革故鼎新之际,周代的开国者却遇着后代所没有的境遇,他们所施行的"尊老"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借鉴殷商所以灭亡的因素,在他们看来,"尊老"问题能否贯彻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  相似文献   
3.
古今中外法学研究中 ,没有任何一种部门法比生命法与伦理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 ,探讨生命法学中的伦理问题 ,是生命法学的重要课题。随着生命科技的高速发展 ,千百年来陈陈相因的传统社会关系正受到严重的冲击 ,并因此提出了种种匪夷所思的“法制需求”。对这些法制需求 ,或顺或逆 ,都将引致伦理观的严重冲突。何去何从 ,孰是孰非 ,众说纷纭 ,观点往往针锋相对。显然 ,生命法学对此应责无旁贷地作出回答。至于是非对错 ,当然只能由实践来判定。一、生命法的历史沿革和新时代的挑战作为调节生命社会关系的生命法 ,在近代以前的数千年里 ,始终…  相似文献   
4.
杜甫家庭亲情诗表现了诗人至性至情的心怀和对家庭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其中浓郁的家庭伦理观念,更能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诗人的独特个性,使我们更真切更全面地走近和了解杜甫。  相似文献   
5.
壮岱侬民族拥有同中有异的花婆神话。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发现,中越文学的交流态势,实际上是建立在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生态伦理缔结与交往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6.
王弼在儒家传统的“亲爱为孝”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亲爱为孝”观,它着重强调了“自然”,强调了“体用如一”、“本末不二”。其意义在于:第一,由“自然”引发的对“礼”的重新审视,与汉末的纠弊之风一脉相承;第二,对“自然”的不同理解导致儒学上的分歧,为儒学的再生提供了新的契机;第三,受玄学影响形成的人文丧葬景观,折射出魏晋时期世人对人性的自觉呼唤。  相似文献   
7.
重读《论语》重识孔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关龙 《科学》2005,57(5):38-39
两千多年来,注释《论语》的有两千多家,研究孔子人生观、哲学观、伦理观、政治观、教育观、经济观、艺术观的著述则数以万计。然而,对孔子的自然观的研究几为空白。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者把孔子塑造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高高在上的圣人。今天,重读《论语》,研究孔子的自然观,可以发现历代留存人们心目中的,其实是一个被扭曲了的假孔子或是半真半假的孔子。所以,笔者认为需要重评孔子。  相似文献   
8.
“孝”是儒家伦理中的重要范畴。笔者认为:《论语》中孔子言“孝”,其文化内涵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善事父母”外,还应包括一种为政之道和成己之方,一种超越家族关系的社会伦理规范。同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孝”的社会功效,认为孔子言“孝”,致力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自觉与社会责任感。最后,论述了孔子言“孝”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9.
儒家生态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提出“与天地参”的人道论,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和谐,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并且提出“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和“以时禁发”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的思想,充分反映出儒家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0.
孟子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儒家的孝思想。首先,孟子开始将“孝”与政治联系起来,主张以孝平治天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其理想政治;其次,孟子丰富和完善了“孝”的基本内涵,提出“养志”及其原则,反对“子为父隐”;主张厚葬,但应具有灵活性;认为为避免“无后”,可以不顾礼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