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潍坊学院学报》2019,(5):62-64
孙宝瑄室名甚多。前居京师期间,喜好恬静淡然无为的读书生活,而号其室为"梧竹山房"。沪居时期,接触中西学新知,思想日益变化,而谓其室为"日益斋";又因研习佛学,取"见道忘山"意,名其室曰"忘山庐"。后又取《庄子·庚桑楚篇》"介者拸画"意,谓其行谊识解独出机杼,毁誉置之度外,而号其室为"拸画斋"。孙宝瑄的不同室名,反映了他在不同时期的意趣和追求。  相似文献   
2.
从文本解读来探究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其局限在于文本研究并不能提供完整的语境,因为亲缘派系网络往往会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言行。如《忘山庐日记》中孙宝瑄对李鸿章在对日主和、联俄两大问题上的认同,并不能使我们得出孙乃主和人物。当然,历史是复杂的,亲缘派系网络亦并非可以套用解释所有问题,这可以从孙宝瑄与陈璧的矛盾关系等例子中看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