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舒群芳  徐玖瑾  杜若甫 《科学》2002,54(5):42-45
当今世界人类,不管黑种人、黄种人、白种人还是不同民族的人,都同属一个物种:智人(Homo sapiens).  相似文献   
2.
以隐性纯合体频率为指标,分析了表型正选型婚配群体中世代间其量值变化,揭示了与世代延续的函数关系,并导出用以表征该型婚配遗传效应的数学模型,从而,为遗传病流行学和人类及医学遗传学在群体水平上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简便、实用的估算公式  相似文献   
3.
婚配制度是动物繁衍反代,维持种群稳定的一种重要机制,在灵长类中,婚配制度有多种形式,有一雄一雌型、一雄多雌型和多雄多雌型等,在不同的类型中,成年雌体和成年雄体群中的作用不完全相同,群中个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4.
基于1 216对青年夫妻的调查数据,对青年夫妻在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城乡背景四个方面的匹配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婚配年龄上男大女小的传统婚配模式依然是当代城市青年择偶和婚配的主流;文化程度上男高女低模式已经向男女相同的模式转变;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内部与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职业内部婚配比例较高;具有相同城乡背景的青年婚配占了大多数,不同城乡背景的青年之间的通婚依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这些结果揭示出择偶梯度理论仅在年龄匹配上具有解释力,而同类匹配理论的解释力则更为强大。  相似文献   
5.
动物在繁殖期间会随自身繁殖状态的变化而调整择偶行为,这会导致它们择偶的多样性.本文研究具交配经验的雌性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在Y型水迷宫中对不同婚配状态的潜在配偶的择偶行为.雌虾对空白与原配、童子、非童子3种信息源虾的访问总时间P值均小于0.05,结果表明雌性克氏原螯虾与原交配雄体有再次交配的显著倾向,对该现象本文从螯虾繁殖成功率方面进行了探讨;面对3种信息源虾的选择差异性的P值均大于0.05,表明雌虾不区分潜在配偶的婚配状态,本文就螯虾的择偶偏好进行了讨论,此外对螯虾定向配种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本研究以期为克氏原螯虾的繁殖行为学的理论研究及生产实践积累具参考意义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动物在繁殖期间随自身繁殖价值的变化而调整择偶行为,从而导致它们择偶行为的多样性.本文研究具交配经验的雄性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在Y型水迷宫中对不同婚配状态的潜在配偶的择偶行为.结果表明:雄虾在原配一侧的总访问时间和平均访问时间极显著大于在处女虾一侧(P0.005);访问原配的次数与处女虾相比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双侧检验P=0.086),但倾向性还是偏向原配(单侧检验P=0.043).当原配不在时,雄虾随机选择潜在配偶;面对都具备交配经验的原配和非处女虾,雄虾也随机选择配偶.这说明雄虾一定程度上可以识别潜在配偶的婚配状态,推测雄虾可能通过配偶保卫策略确保父权;但雄虾的忠诚度可能会因原配的存在与否而及时改变.因此,雄虾能根据自身的婚配状态以及获取配偶的成本来调整择偶行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调查绿色盲隐传病的发病率,结合调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人类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与近亲婚配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雌性秦岭金丝猴的多次交配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保国  赵大鹏 《科学通报》2005,50(10):1052-1054
动物交配体制的进化是繁殖生物学的核心问题,是理解动物婚配制度和性选择的关键,对于川金丝猴(尺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交配行为,此前的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笼养和圈养条件下异性个体间交配行为的特点、交配模式及交配季节性方面,而野生条件下的相关研究报道很少,本文将对野生条件下雌性秦岭川金丝猴的多次交配行为进行报道,并试图揭示这一行为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长期观察、试验和研究认为,性成熟的棕色田鼠与双亲或雌亲相处或与兄妹鼠相处都不能发情,从而体现亲缘关系对棕色田鼠发情所具有的明显抑制作用。同母喂养的非同胞异性鼠相处能够动情,说明遗传识别在棕色田鼠亲缘识别中起重要作用。非同母喂养的非同胞异性鼠和同母喂养的异性非同胞鼠中的雄性睾丸下降率显大于异性同胞鼠相处时的雄鼠,说明亲缘关系对雄性睾丸下降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大量的实证材料证明,爱德华·威斯特马克在1891年提出的,“在那些从小一起长大的男女之间存在着性反感”的论点是正确的。作者以此论点为基础展开论述,对为什么一起长大的男女会有性反感、乱伦、乱伦禁忌、近亲婚配、幼儿伙伴关系、性吸引、道德情感等问题作了深刻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