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歌言是畲族文化发展的基石和灵魂。随着村寨空心化的加剧,畲族歌言文化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已被不断地消解或异化,文化生态链的良性运作机制断裂,村寨社会价值取向和村落治理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功能载体。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畲族歌言文化对于乡村治理、农民幸福感等均有深刻影响。应站在时代高度,从更深的文化建构层次上重新寻回曾经失落的"文化乡愁",实现畲族歌言传统文化功能的回归,对畲族歌言文化生态进行现代性建构,以助力畲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2.
隋唐五代时期,固然不能摆脱封建时代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和森严的等级制度,但是,当时社会环境较为开放,对妇女的约束相对宽松,甚至有“妇人尊于丈夫,群阴制于太阳。”的说法,虽然有些过于偏激,但是当时妇女地位的相对提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歌全面繁荣,山水诗是唐诗诸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就十分突出。山水诗人在有唐近三百年中,李白的诗以雄豪、雄放、雄壮、雄奇见长,登上了中国古代山水诗歌成就的峰巅。他的山水诗作不但数量庞大繁多,而且色彩奇异缤纷。在中国山水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奇峰突起,意境独辟”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4.
“不落夫家”习俗形成之前,布依族的婚俗是自由恋爱、自由缔结婚姻关系。由于文化接触而受汉族文化影响,布依族婚俗中吸收了许多与早期不同的婚姻观念,加入了说亲、定亲、接亲等过程,这些程序和观念与传统的自由恋爱和自由缔结婚姻关系的习俗发生冲突,产生了“不落夫家”习俗。“不落夫家”是对包办婚姻和早婚的反抗,在自由恋爱和自由缔站婚姻关系的时代是没有“不落夫家”习俗的。  相似文献   
5.
过年     
"大人望种田,小孩盼过年。"过年,总是美好而又难忘的。今年,爸爸妈妈终于从广东打工回来了,全家人难得团圆,爷爷奶奶高兴得像捡了一个金元宝,脸上时刻挂着笑容。三十晚上,奶奶与妈妈包了许多饺子,爸爸忙着烧锅蒸馒头,爷爷坐在爸爸身旁悠闲地吸着烟,叙着旧。电视里正在放跨年音乐会,我们都沉浸在过年的喜悦里。包好了饺子,蒸好了馒头,妈妈与奶奶  相似文献   
6.
正洋流,一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周而复始,永不停歇。从单胞藻到南极企鹅,从红树林到珊瑚礁,依赖着海洋而生的动植物们,是如何在各股洋流的影响下,一代代地繁衍昌盛,共同演奏出这曲欢腾高亢的生命之歌的呢?  相似文献   
7.
咸丰灯歌的文学性呈现土家特有的文化艺术特色,表达方式多为“兴、比、赋”,结构上继承了传统文体(如五言七律)模式,赋予韵唱之雅趣,灯歌内容紧扣土家人最平凡的日常生活和劳动,歌咏的却是土家人最朴质的情感.对咸丰灯歌中歌词的研究,目的在于更好地保护、挖掘和传承土家民族传统文化,以期在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的今天,依然能保持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试图探讨是"诗中有俗,俗中有歌"的文化现象以及这种"既是诗歌,也是民歌,更是民俗"美学特征和各自间的艺术演化的相互关系与关联.世俗"风化"与"民俗之诗"间的互动、互促、互相影响的审美与伦理教化关系被阐释得较全面而辩证,是我们认识诗、歌与风、民、俗等概念及其关系的一个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9.
《漳州师院学报》2020,(1):78-82
闽台两地文化同根同源,文化的共性经时空变化,在婚俗方面有着非均质化的呈现。台湾民间的婚俗发展在时间与流程上趋向精简,同时也出现一些对传统礼俗的挑战,特别是与女性相关的民俗规范已今非昔比,探讨其流变的社会因素当使我们更深入了解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0.
研究汉<郊祀歌>十九章应从武帝时代郊祀制度入手,要把握三个原则:一为"先正后杂",即区分武帝时代"正祭"(如雍五畤、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泰山明堂)与"杂祀"(甘泉寿宫的巫术祭祀、方仙道、齐地八神等),前者为武帝亲临的国家祭祀,后者为祠官所领;二为"先祠后乐",元鼎六年(前111年)之前虽已设立雍五畴、甘泉泰畴和汾阴后土之祠,但献祭仪式基本属于"礼物献祭"或"食物献祭",元鼎六年以后郊祀乐舞的创制是皇帝亲祀的最高级的形式,同时也是考察<郊祀歌>创作的重要指针;泰山明堂虽建于元封元年(前110年),而明堂乐歌则创制于太初元年(前104年);三为"正散兼有".即区分用于郊祀仪式的"正歌"(用于甘泉泰畴和汾阴后土、泰山明堂的乐歌)和不用于仪式却被收录于<郊祀歌>中的"散歌",这些"散歌"基本上是武帝巡祭或求仙路上的祥瑞歌.根据上述三原则,制定了<郊祀歌>创作时地表,分析了武帝郊祀活动的宗教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