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7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后排进攻同现有前排进攻战术有机结合,是中国女排出路之一。目前,中国女排已具备运用后排进攻技战术所必需的身高、力量、动作枝巧,以及扣球手与二传手配合诸条件。作者认为单脚起跳后攻实效优于双脚起跳,可使进攻点向纵深发展,并设计出一传到位与不到位两种情况下基础配合形式。提出了更新观念,加强后攻手的技术、专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训练,以及扣球手与二传手在空间、时间上的配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我国优秀女排运动员及其后备人材不同年龄阶段弹跳力素质发展的分析研究,探讨女排运动员弹跳力素质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其不同年龄阶段主要训练手段的选择.为女排运动员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中外女排近年世界大赛各项技术指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年来中外女排在世界大赛中主要技术指标的数据统计,运用百分率对比分析法,指出中国女排同外国强队在技术上存在的差距,以及中国女排目前的技术状况。结果表明,中国女排除了一传水平有所下降、拦网技术没有明显提高外,其扣球、发球和防守保持在上乘水平,三项主动得分技术中扣球占有明显优势,拦网最为薄弱,发球技术及威力仍有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参加2009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各支球队接应二传的各项技术统计发现:接应二传的作用日益突出,其身体条件出众、攻防技术全面且多为球队的核心队员,中国女排在此位置还存在一定差距;对中国女排队员王一梅的使用问题进行了比较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志敏  姜秀英 《松辽学刊》2003,24(3):102-103
本文试从八一女排与天津女排争夺步步高复读机杯全国女排联赛冠军的比赛中双方的得与失,分析的探讨排球比赛中矛与盾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3-2014全国女排联赛决赛的比赛录像,对联赛决赛中浙江和天津的三场比赛进行技术统计分析,根据两队发球、进攻、拦网和失误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情况和专家评论得出结论,并总结分析了浙江的夺冠因素,根据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我国女排队伍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 洛杉矶奥运会以后,国际女子排坛中、美、日“三足鼎立”已转为中、古、苏“三强争雄”之势,尤其是古巴,对我国女排构成相当大威胁,成为我队的主要劲敌。一系列世界性大赛之后,我国女排几名主力队员相继退役。在这样新的形势下,中国女排应该采用何种对策,坚持  相似文献   
8.
本论通过观看新一届女排在2007年的全部世界比赛实况、录像后,从排球微观技术的视角,观察、分析新一届女排12位队员当前技术状况,认为需要从训练特别比赛的实战出发,对新女排在比赛中技术串联各环节,特别是主攻手强攻,全队默契配合,强化心理训练,大力挖掘臂力,旨在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为新一届中国女排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排球比赛取得好成绩.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学生女排发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研究了大学生女排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及其预防  相似文献   
10.
2009年世界女排大奖赛中国女排最终累积4负1胜,排在6支参赛队伍的第5位.通过对参加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国女排与荷兰、巴西、俄罗斯、德国、日本五队五场比赛得分情况的比较分析,发现各队得分多少依次是一攻、对失、防反、拦网、发球;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技术上的,也有心理上的.从进攻能力,拦网成功率,发球质量等方面分析了此次比赛失利的原因,中国队在整个比赛中失误过多,而过多的失误又是导致比赛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