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孝经》是先秦时代的著作 ,在其成书过程中 ,曾子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从诸子之说与《孝经》的关系看 ,《孝经》之学在战国之季已经萌生。萌生之初的《孝经》有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与天子之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汉代“以孝治天下”不再是纯理论的探讨,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忠孝观念是其思想基础;《孝经》是其理论基础;天子在孝道方面应为榜样;用人方面实行举孝廉的制度;在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就前三个方面谈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孔子的“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主张都是代表贵族利益的。由于中西方文化本源性的差异 ,柏拉图比孔子更激进。生逢乱世 ,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他们把大济苍生作为矢志不渝的人生奋斗目标。由于政治主张落后于时代 ,因此在当时的社会实践中几乎都是失败者。政治上失意之余皆通过传道授业的方式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两位巨子  相似文献   
4.
《潍坊学院学报》2019,(3):72-75
关于老子的姓氏以及李耳为何被称为老子,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不少学者从历史学、音韵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多个角度,对老子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不同的观点。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着力文字学提供的信息,从"老"的古意和衍生意这一视角,结合春秋时期中国文化与礼制特点,探索并揭示"李耳为何被称为老子"这一历史悬案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曹操"挟天子"只可让少数诸侯服从其令归顺朝廷,却难以命令多数诸侯。主要原因有六:汉朝天子的合法性权威丧失殆尽;皇朝更代的五行学说让天下人从心理上感受到汉朝即将灭亡;曹操汉相身份受到天下人的质疑;天下诸侯都拥有私人军队,都在积极建立自己的霸业;社会志士多在寻找新的主人建功立业而非拥汉;次等君臣关系的固化形成了新的利益共同体。曹操"挟天子"也产生了集团内部拥汉派反对他代汉的严重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6.
翰林学士自唐朝产生之日起,就是以"天子私人"的面目出现的.其职能是草诏赦、备顾问,五代尤其后周时期不但翰林学士的选任更侧重于科举及第者,其职权也进一步调整扩大,比唐代有了明显的变化,不仅仅充当文学侍从之臣,而且越来越频繁地兼任实职,成为唐宋翰林学士演变的重要关节点.  相似文献   
7.
许多频道热播的《大汉天子Ⅰ、Ⅱ》是两部不错的电视剧,该剧从汉武帝登基前的宫廷斗争讲起,系统地刻画了汉武帝的雄才伟略。故事悬念迭起,人物有血有肉,尤其是东方慧和主父偃更是让人过目不忘。要讲汉武帝,就不能不提匈奴。虽然编导人员有意回避匈奴问题,可一些必要的情节还是少不了的。然而,就是在这些为数不多的有关匈奴的情节上,却暴露出了不少硬伤。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主题“上古西玉东翰玉石之路山西道考泰”。作为西部玉石资源进入中原的终点,有一新一老两条路线,即史前期的水陆黄河道与商周以来的陆路雁门关道。后者体现于《穆天子传》的叙事,视为文学而未被学界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上海交大联合考察小组两次对“玉石之路山西道”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发挥文学人类学的大传统理论和四重证据的新研究方法,希望通过新材料和新观点的发现来揭示出玉石神话驱动的华夏文明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9.
自西晋时期《穆天子传》出土以来,人们对周穆王西游的历史一直存在着疑惑。人们无法用历史典籍解释发生在周穆王东征期间的许多事情,只好用神话方式演绎这一历史事件,无形中给人们的客观研究和准确判断带来了障碍,导致周穆王东征中原开封的历史被修改或误判。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592*型“险避魔箭”故事的典型文例,莫一大王的故事在岭南广泛流传。若从文献记载和民俗历史入手,可以考知它是包括古代内地主流汉文化和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整合的结果。比如莫一大王的名号、坟山、宅树等都有其“王气”、“天子气”征兆,王者之气又与其赶山造海、朝往夕返的“法力”展示互为因果,共为表里。只是在尊王攘夷的极端传统里,这样的叛逆性僭越者终被除灭,当然他还永远存留在民族的现实感悟和历史记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