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在这种方式之下中国人形成的民族个性,对于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影响是深远的.农耕式生存方式直接影响了中国古典戏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尾的多维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戏剧结尾的大团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以"中和"为美、审美的伦理道德化、戏剧欣赏的娱乐性追求、强烈的结果期待意识及尚圆传统、对社会现实生活缺陷的补偿、统治者的提倡。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人们对中国悲剧的认识分两个阶段。开始,人们看到中国古典悲剧的结局和西方悲剧的结尾不一样,就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悲剧的存在。其后,人们在深入的把握中国古典悲剧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国古典悲剧除了结尾以外,其他部分和西方悲剧没有两样。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学子对中国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把握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它在中国悲剧中起消极作用,一种认为它在中国悲剧中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中有大量的关于遭厄女性的贞操方面的讲述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道德观和其艺术构思上的一些微妙之处 ;一、关注女性贞操 ;二、为作品大团圆结局打下相应的基调。  相似文献   
5.
明本元杂剧剧本较之《元刊杂剧三十种》有很大的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明代人对元代人的杂剧剧本进行了改动,所以明本元杂剧剧本中有些地方呈现出明代独有的戏曲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丑角角色的新增以及其他人物说白的戏谑化;二是情节改动后呈现出大团圆结局的强化。这两个特点的形成与明代地域文化与政治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关联,因此在研究明本元杂剧时,要注意认清明本元杂剧中的明代戏曲特点,而不能将其看成是元杂剧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6.
才子佳人小说作家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一个理想国度,在那里青年男女没有父母之命、门第观念的约束,能够自己追求心目中的理想配偶;作品同时嵌入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金钱与权力孪生兄弟般共同主宰着美专众生。在以“黄粱”求精神补偿的心理作用下,作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大团圆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的感情生活崇尚多味,避忌单一。特别是作为审美情感主要形态的悲与喜,在艺术作品中总是彼此渗透、互补共生。多味性、相同性实为中国悲喜剧最鲜明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戏曲追求“以喜衬悲、由苦生乐、悲苦交融”的生命艺术情怀,它特别注重彰显剧作家和观众的文化心理愿望,通过悲喜融通的手法和凄苦之后的喜乐团圆煞尾,使观众不致因浓厚的悲剧气氛面过分的忧伤惆怅。概因国人崇尚把美好的生活愿望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它体现在娱乐性的戏曲舞台上便会在某种程度上建构着悲剧情结多以喜剧“大团圆”结局的审美演绎。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悲剧多以大团圆结局.这里确有折衷、媚俗和逃避现实的倾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悲剧的深刻内涵和感人力量.世人对此早有定论.本文着重探讨这种大团圆结局的美学意义,特别是《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作品中大团圆结局的格调美、情趣美和间情作用.本文无意从整体意义上否定上述大团圆结局的消极影响,只是认为对其利弊得失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因其消极的一面就无视其内涵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与西方复仇剧以重点表现人相比 ,中国古典悲剧更注重表现情。大团圆结局反映的是中国人对于开明天子和清官的企盼 ,同时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哀而不伤 ,怨而不怒的传统审美心理的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悲剧的这一审美特性有明显的缺陷 ,然也有其传统文化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